9月27日,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炎黄广场),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主办的“守非遗 兴文旅”2025年非遗项目展演活动中,中牟新区雁鸣湖镇中学的“打硪号子”惊艳亮相。
伴随着一声声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号子,配合着劳动中热忱协作的默契,十个精壮小伙围成一圈儿,十根绳子在他们手中拉紧又松开,松开又拉紧,重重的硪高高抛起又沉沉砸下,在厚厚的地上飞溅起点点的泥……,一场古朴而激扬、热烈而豪放的劳动场面仿佛让人回到了从前,回到了那条件艰苦、工具简陋的从前,回到了那盖房子、修河堤主要靠人力的从前,回到了那人们充满了干劲,生活充满了盼头的从前……,在此游玩的人们纷纷驻足观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硪是“砸实地基或打桩等用的一种工具,通常是一块圆形石头或铁制的饼状物,周围系着几根绳子。”对如今的年轻人而言,硪是一个生僻字,打硪也是一种遥远的存在。但是,在雁鸣湖,在黄河滩,打硪号子—从劳动实践中迸发出的生命韵律—仿佛穿过深邃久远的历史,在中牟的大地上发出深沉有力的回响。2009年,黄河打硪号子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牟重要的文化标识。
依托厚重的黄河文化和丰富的乡土文化,中牟新区雁鸣湖镇中学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优势,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实现乡土文化传承,促进乡土文化回归。非遗进校园,就是这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在中牟新区非遗中心张喜亮老师的协助下,学校成立了“打硪号子”社团并得到了张喜亮老师的悉心指导。传承非遗,助力文旅。以此次非遗项目展演活动为契机,学校将继续探索地域文化与校园教育深度融合,形成“文化+教育”协同模式,传承中牟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万文强 徐少杰 文/图
编辑:陶莎
统筹: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