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清晨7点16分,武汉地铁7号线的一节车厢里,一名备考大学生因熬夜未吃早餐突发心脏骤停,重重倒下。一场没有发令枪的接力,就此开跑。

第一棒,是多位素不相识的乘客。有人按下紧急对讲键,有人托住学生后脑,用最快速度把“有人晕倒”的消息传到司机室。

第二棒,司机谢鸿飞。此刻列车还在行驶中,他一边稳速前行,一边向调度报告;短短几十秒,前方的“新路村站”被切换成临时急救室。

第三棒,站务员周洪燕。车门一开,她冲进车厢,双膝跪地,把学生搂在怀里。那一刻,她只有一个念头——先把他抬出去,站台更敞亮,救人的路更宽。

第四棒,值班站长刘梦婕。她一路小跑,“120、AED、广播寻医!”三道指令几乎同时出口。随后,她便跪在大理石地板上,立即开始按压。

第五棒,湖北省监狱管理局民警胡振东。出行途中路过,他亮明民警身份:“我学过急救,让我来!”这一棒,没有交接仪式,只有眼神:你累了,我上。两人轮流按压10分钟,给生命注入了希望。

第六棒,AED——那台静静挂在墙上的“红盒子”。电极片贴好,语音提示“建议除颤”,第一次电击,孩子身体微微弹起,却仍无声息;第二次电击,监护屏幕终于跳出细碎的波纹,学生终于恢复微弱呼吸。

第七棒,120急救人员。查看病情、测血压、上担架……他们一路冲刺,把“生”的接力棒从站台延伸到救护车,从地铁站延伸到医院的抢救室。

第八棒,是更多看不见的手。有人自觉让出通道,有人在一旁默默陪伴着。那一刻,地铁站的广播、脚步、呼吸,全都调成同一个频道——救孩子!

17分钟,8棒交接,没有彩排,却环环相扣;无人退缩,所以感动人心。

这是一起“好人好事”,也是一场城市治理精度、公民素养厚度的实战。它告诉我们:当各方面力量同频共振,当平凡人“搭把手”成为共同的条件反射,生命就有了庇护和托举。

9月20日,孩子父亲刘先生隔着手机屏幕哽咽地说:“感谢所有好心人,你们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这场救援拯救的不只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完整与希望。

17分钟很短,短到只是早高峰的一个瞬间;17分钟又很长,长到可以让心脏重新跳动,让青春再次奔赴考场;这17分钟,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敬业者的坚守、善举者的热忱。当每一个人都愿意为他人伸出援手,我们的城市就有了归属感、幸福感。

此次事件也提醒我们,考试很重要,身体健康更重要,它承载着一生的可能,维系着家庭的牵挂。按时作息、规律饮食、关注健康,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珍视,更是对父母期盼、家庭幸福的守护。唯有筑牢健康防线,才能更有底气地奔赴人生山海,让家人的牵挂化为安心。

(原题为《17分钟,一棒接一棒,托举的是希望》来源 湖北日报)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