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游客吐槽在湖南省张家界景区购买橘子时,商家使用无签封、未年检的作弊秤称重。其发现,两斤六两的橘子在不同单价档位显示重量不一,实际少了六两,本该付30元却被多收9元。游客称,自己在景区三天内光顾了五家商铺,其中四家存在缺斤少两的情况。
9月22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说明:网上反映情况基本属实,目前我局对相关店铺已立案调查,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
游客三天内光顾五家商铺,四家都存在“缺斤少两”问题,这样的比例哪里是“个别现象”,分明是部分商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商家用没签封、未年检的作弊秤短期牟利,被发现后还找借口搪塞,看似能蒙混过关,消耗的却是游客对张家界的信任。
要知道,旅游城市的招牌,既要靠奇山秀水的自然风光,更要靠“放心消费”的口碑。外地游客为美景而来,若连基本的消费安全、诚恳服务都得不到,再美的风景也会蒙上阴影。一旦游客将“张家界”与“宰客”的印象联系起来,后续扭转将难上加难。
更值得追问的是,从游客“三天遇四家”的情况来看,作弊秤大概率已存在一段时间,为何此前监管巡查没能发现,还是发现后未彻底解决?每次都要等事件曝光、舆论发酵,才成立专班、立案调查,这种“曝光才重视”的被动应对,难免让公众质疑监管的主动性。
监管的核心,从来不是“事后救火”,而是“事前防范”。若日常监管能做实做细,早发现、早处理商家违规行为,何至于让乱象反复出现?
眼下,十一黄金周临近,各地都在全力争抢游客:有的发消费券,有的办特色活动,文旅竞争早已进入“拼服务、拼口碑”阶段。可张家界在此时又因“作弊秤”引争议,再叠加此前的“两个菜844元”的天价餐事件,很容易让游客形成消极印象,这无疑是在逐客。
惩罚违规商家或许不难,但负面事件对城市形象的伤害,远非几场文旅活动就能修复。从天价菜到作弊秤,从商家贪心到敷衍辩解,每一次负面新闻都是对城市形象的扣分,而要挽回口碑,需付出数倍努力。
能留住游客的,从来不是小聪明,而是实打实的真诚、放心与贴心。别让小小的作弊秤,砸了张家界这块珍贵的旅游金招牌。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