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预制菜成为全民热议话题。速冻蔬菜保质期两年到底属于正常科技水平还是“科技与狠活”?速冻后长期保存的菜肉营养是否会流失?
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会长王旭峰。
王旭峰介绍,按照中国烹饪协会等机构发布的团体标准,将预制菜定义为,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和/或预烹调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朱毅说,最原始的预制菜“发明”源自北极——有一个人发现零下40摄氏度的北极风一吹,就能把鱼给冻住,鱼解冻之后再拿来吃,他发现鱼肉很鲜美,还更紧实了,这样就创造了速冻技术。
“就拿两片大大的零下40摄氏度的铁板,再把食材搞得薄薄的,‘啪’一下子给它封在一块,趁它里面的冰晶没有结成的时候,就把食材冻住了,这样食物的细胞膜就不会被那些大冰晶给刺破,口感就保持得很好。”朱毅介绍,主要是速冻技术为预制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蔬菜速冻后保质期长达两年,朱毅说,现在的技术真能够达到这种程度——采摘后几个小时内直接拿到零下30摄氏度的急速冷冻仓,它的营养是可以被“像封印一样”给封住的。
她说:“采摘后几小时内完成清洁、预冷、漂烫、速冻的蔬菜,不说口感,单说营养指标检测,确实不逊色于甚至超过那些长时间在货架摆放的不新鲜的蔬菜。”
“不等于现代科学技术不能够给预制菜保驾护航,是因为科学没有用到位,没有严格规范实施。”朱毅谈及行业问题时,痛心地说,“普通人的生命就是一顿饭又一顿饭,普通人家的感情就是一起吃一顿又一顿的饭。中国人是不愿意将就和糊弄这一顿饭的,所以中国人会对不明不白的吃生气。”
如果全都按技术的标准去执行,速冻菜、肉等在保质期两年之内,在营养不受损失的前提下,会有哪些变化?
朱毅说:“口感在一个月以后,就可能开始悄悄地、慢慢地改变了。感官品评差了以后,也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它的营养价值。这和食物中冰晶的形成、脂肪的氧化、水分的升华,还有酶和微生物的缓慢活动等相关。”
因此,除了保质期,朱毅认为商家还应标一个“最佳食用期”。她说,如果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执行,一个月以内的速冻菜、肉的口感、营养等理论上可以和新鲜菜肉“相媲美”。
她说,速冻蔬菜和新鲜蔬菜,适配不同的需求。现代贮存保鲜技术使其能耐久储存,是现代食品工业为适配多样化消费需求提供的优质选项,客观上并不与新鲜品相对立。
“预制菜达不到100分,但至少能够打60分。”朱毅认为,消费者要的是吃得明白。如果要“锅气”、要烟火气,那消费者也情愿多花钱。她说,希望针对各种不同需求交付的菜肴,都是名副其实的。
同时朱毅还表示,建议消费者放下对预制菜的偏见,学会看配料表和营养标签,之后用自己的嘴来“投票”。消费者决定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就可以支持高品质的预制菜商家壮大起来,用良币驱逐劣币。
朱毅说,餐饮业是一个充分自由竞争的行业,消费者自然会“定标准”,她相信,消费者和商家在磨合当中,一定会找到双方都觉得舒适的一个点。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