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报国“郑”当时
——写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开幕之际
郑旗
“练兵千日磨一剑,赛场一时见真功。”9月19日,来自全国各地35个代表团的3420名选手齐聚“天地之中”郑州,共赴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
他们代表着相关项目国内最高技能竞技水平,在106个竞赛项目中切磋技艺,以技艺绘就华章、用技能点亮未来,生动展现广大技能人才超越自我、筑梦圆梦的精神面貌,在郑州这片热土上绽放出耀眼光芒。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洛轴集团车间,肯定“一厂一所一校一院”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人才是希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实现”。
技能,意味着生存、成长、发展和超越。对个人如此,对城市如此,对民族、对国家同样如此。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创新发展难题的“生力军”。
作为我国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全国技能大赛为技能人才展现风采、淬炼技能提供舞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创,让更多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给予广大技能工作者时代机遇、出圈机遇,必将激励更多技能人才提升技能本领,争做建功立业新时代的奋斗者,有助于更好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更多领域实现技能水平的提升。如今,全国各地技能精英齐聚郑州,在这片热土上用双手诠释工匠精神,用智慧书写职业荣光。
这是一场工匠的聚会,搭建起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最高平台。
全国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前两届分别在天津、上海举行,均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本届大赛首次落户中西部,选址郑州,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不仅是国家对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制造业大省、交通枢纽大省的高度认可,更是对郑州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中战略地位的充分肯定。
本届全国技能大赛以“技能照亮前程”为主题,郑州从场馆升级到服务保障全链条发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公平、公正的竞赛平台。接力全国技能大赛“第三棒”,是河南、郑州的骄傲,也是对河南、郑州的考验,必将进一步提升郑州的城市形象和影响力;家门口举办的国赛,也必将点燃更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火种,形成示范效应,促进河南、郑州在推动产业升级、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更进一步,为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这是一场创新的盛宴,营造出技能成才、技能创新的浓厚氛围。
本届大赛设置106个竞赛项目,其中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技术、新能源等前沿技术领域赛项占比超过50%。人工智能工程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技术类项目首次设立,直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项目设置的调整,彰显出了时代性、群众性和数智化的时代特性,与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趋势和经济转型需求紧密契合,这不仅是对选手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未来产业方向的引领。大赛把教育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有机衔接,必能推动形成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人才与发展同向而行的新格局。通过竞赛把人才培养的链条拉长,把创新的动力汇聚,把产业的需求对接,必能促使人才工作真正实现由“调节数量”为主,向“提升素质、稳定总量、优化结构、畅通流动”转变。
这是一场发展的聚力,凝聚起中原崛起、技能强国的磅礴力量。
河南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在人才培养、产业打造、政策支撑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举办全国技能大赛,正是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一步。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近年来在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持续发力,富士康、比亚迪、宇通客车等龙头企业集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举办,为技能工匠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为中原崛起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更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技能底色”。期待在这个舞台上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以他们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精神,为中原崛起、技能强国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巅峰对决在郑州上演,河南、郑州也正以昂扬之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让我们以本届全国技能大赛的举办为契机,进一步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积攒更多办赛经验,持续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在职业舞台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持续推动技能强市、技能强省、技能强国的道路上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祝大赛圆满成功!
编辑: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