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位居五岳之中,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嵩山脚下的登封城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天下武功皆出于此的少林寺,有在宋朝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还有门神、灶画、木版年画等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
木版年画是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一种民间版画艺术,始于北宋末年,兴盛于明清时期,衰败于民国,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
登封木版年画起源于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汴京一带木版年画行业已经相当繁盛,每逢岁节皆印卖门神、灶马等。明代中期到清初,河南的朱仙镇一带便有木版年画作坊300多家,生产门神、红纸等。北宋末年,金兵攻占汴京,开封城内规模较大的年画作坊大部南迁往临安,一些小的家庭作坊便逃向豫西山区避难。其中有一部分年画艺人便在嵩山脚下定居。这些年画艺人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手艺带到嵩山,又与嵩山地区的石刻岩画的艺术加以融合,登封木版年画形成了构图饱满、人物夸张、在不讲究人物比例之间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另外,从登封县志上面看,过去登封木版年画的创作师父有一部分是从山西晋城一带过黄河来到登封。这使登封木版年画既有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底蕴,又吸收了山西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结合了登封嵩山地区本地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嵩山木版年画。
明清时期,登封木版年画业十分兴盛。根据明嘉靖八年的《登封县志》记载:“县市岁末门摊,皆售纸货,岁首门户春意盎然。”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登封地区出了两个有名官员,一个叫耿介,一个叫景日昣。清代《登封县志》记载,登封刻印年画、书刊的作坊“嵩山书屋”“岳生堂”“阳水”刻印了登封籍礼部尚书景日昣所著的《说嵩》《龙潭寺志》《嵩岳庙史》等作品。
在当时的登封县城,像嵩阳书屋、阳城阳水这些刊印书籍的作坊,也都是当时刻印木版年画的画社。过去这些作坊平时印制神祃,也就是神像,等到有书籍出版之时就出书,现在的登封档案馆里还保存着1394块书籍的刻板。这么多书籍刻板在整个河南都是很少见的。由于这些画社的存在,由印画发展成印书,木版年画的产业发展得也非常快。
当时,一个画社有五六十人。每年的农闲季节,也就是每年十月以后到第二年的正月以前,是生产年画最忙的时期。到了晚清时期,国力衰弱,全国各地的木版年画业逐渐萧条,登封地区的木版年画行业也不例外。民国时期,曾经在登封兴盛一时的木版年画业不再存在。
登封木版年画制作使用的部分刻版工具登封木版年画制作过程复杂,技艺要求十分严格,器具各具特色。制作年画时首先要创作年画线稿及色稿,选用产自嵩山本地的质地坚硬的山梨木,用单刀依线刻制,过稿后用油刷涂版面晾干,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雕刻,刷过油的版面比平时的版面雕刻起来进度要快五分之四。色版一般采用苹果木制作,过色稿有红、黄、蓝、紫四块色版,由淡至深印制色版,依浅到深最后印线版(也有先印线版,后印色版),直至整幅画完成。刻制年画所用的工具刻刀一般24把,此外还有刨子、刮刀、凿子、扁铲、木锥、棕子、木蘑菇等器具。
记者 袁建龙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