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僧和孙悟空争当“话事人”、《甄嬛传》变成“枪战片”、《人民的名义》中沙瑞金和高育良开展魔法攻击……近段时间,一些AI“魔改”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引发争议。
图源:新湖南
所谓AI“魔改”,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原作品进行颠覆性改编的行为,常见于短视频、视觉创作等领域。
不可否认,用AI尝试创意表达是技术赋能,这种探索本身无可厚非。然而,AI作为文化创作的“助推器”,绝不能沦为突破法律与文化底线的“工具”,厘清其创作边界刻不容缓。
AI“魔改”之所以泛滥,根源在于低门槛与高收益。AI工具操作简单,几十秒就能生成一条“魔改”视频,会员费用仅几十到两百元;而高收益更让创作者趋之若鹜,有博主单条“魔改”视频转赞评近200万,部分平台的流量激励与副业培训,甚至将侵权行为包装成“创业风口”,进一步放大了乱象,在法律边缘疯狂试探。
这种“魔改”绝非简单“玩梗”,背后藏着诸多法律风险。依据《著作权法》,未经许可改编原作品并从中获利,早已超出“合理使用”范畴。2025年,浙江“奥特曼AI侵权案”就明确指出,不当“魔改”不仅涉嫌侵权,还可能扭曲社会共识。
AI“魔改”危害,远不止于法律层面,更在潜移默化中冲击文化根基。经典作品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传递着厚重的文化价值,容不得肆意糟蹋。
当《三国演义》里张飞被“魔改”成小丑,当《西游记》“取经精神”被扭曲成“枪战闹剧”,本质上是对文化内核的亵渎。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长期接触这类“魔改”视频,容易混淆真实与虚构,甚至对经典文化产生误解与偏见,让观众逐渐远离优质文化,最终导致文化认知的“碎片化”,这绝非危言耸听。
遏制“魔改”需多方协同。监管部门应细化规则,明确侵权标准并加大处罚;平台需标注AI内容、优化算法减少“魔改”流量,严审经典IP“魔改”内容;行业协会与教育机构要提升用户法律与媒介素养,引导科技公司开发优质AI创作工具。
AI的价值,在于为文化创作注入新活力,而非解构经典、践踏底线。唯有明确法律边界、守护文化底线,才能让AI从“魔改”回归“赋能”,成为推动文化发展新动力。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