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墨荷花与石窟造像,一纸清雅,一窟庄严——却在艺术家的眼中,照见彼此。
近日,画家封曙光在完成一系列荷花创作后,走进郑州博物馆“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意外收获了一段深刻的美学体验。
荷与像:不期而遇的美学共鸣
“在画荷花的过程中,我一提起笔就思考它的节奏和结构,比如花蕊的聚散、花瓣的翻转、叶脉的走向,琢磨怎么用画来表达。”画家封曙光分享道。刚刚完成近二十幅荷花画作的他,在听闻巩县石窟摄影展开展后,便特意前往观展。
画家封曙光作品,受访者供图
一进入展厅,他就有所触动:“此前在荷花创作中追求的结构韵律,在这里得到了回响。当我的创作与这些石窟影像不期而遇时,我突然真切地感受到了前人的智慧与艺术力量。”
作为一位长期致力于水墨创作的艺术家,封曙光基于对形式美感的直觉把握,注意到古人在造像时运用了大量圆润流畅、富有垂感的线条和块面。其间鲜明的节奏感与结构意识,恰似他画荷时所追寻的形式语言。
画家封曙光作品,受访者供图
石窟艺术中还蕴含着丰富的荷花元素,如佛像的莲座、莲叶纹饰等。画家封曙光认为,这正是一种艺术上的比喻和借喻,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与造像所追求的纯净境界不谋而合。
画家封曙光作品,受访者供图
这种艺术上的通感,让画家封曙光在离开展厅后仍久久回味。“回到画室,再看自己的荷花作品,与观展体验相互印证,顿时豁然开朗。”
在他看来,有过赏荷经历、读过《荷塘月色》和《爱莲说》的观众,内心自有对荷花的认知积淀,带着这份感知去看展,定能获得相似的艺术共鸣。
细节之力:镜头下的艺术重生
尽管多次实地造访巩县石窟,画家封曙光仍被这次摄影展的全新视角所震撼。“以往在石窟中,由于光线和距离的限制,很多细节难以细致观赏。而这次展览把那些肉眼难以捕捉的细微之处清晰呈现出来,让我们有机会获得更深切的感受。”
正是这样的细节呈现,让观众得以重新认识巩县石窟这一艺术宝库。现存5个洞窟、3尊摩崖大像、1个千佛龛及328个造像龛,总计7743尊造像、186篇题记,共同构成了巩县石窟的宏大规模。其中,第一窟的“帝后礼佛图”作为国内现存完整的孤品,与第三窟衣饰飘逸、姿态轻盈的“双飞天”造像,皆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
如今,这些古老石刻正借助影像焕发新生。一支深耕本地的摄影团队,以两年多的时间系统投入创作,将巩县石窟的庄严与精微,清晰而富有感染力地呈现于观众面前。自8月25日在郑州博物馆开幕以来,“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已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市民游客前来参观。以细节之力呈现永恒之美,正是这场展览的核心价值所在。
艺术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通过这场摄影展,画家封曙光看到了水墨荷花与石窟造像在精神与美学层面的遥相呼应。他相信,只要带着对美的敏感与开放的心态,每一位观众都能在巩县石窟摄影展中,发现属于自己的艺术感悟。
据悉,“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将在郑州博物馆一层5号展厅开放至11月18日,市民可免费预约观展。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