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以来,郑州各文博单位不断拓宽让文物活起来的新路径,用有温度、有深度、有创意的文博活动,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文化养分,实现客流与口碑双丰收,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供生动实践。
供需共振,多元活动点燃暑期文化热
郑州文博系统以“文化消夏”为核心,打造覆盖不同群体、多维度参与的活动矩阵,形成“双向奔赴”的文化热潮。
“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万里清风一扇开:18—20世纪中国外销扇展”“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经纬百年 织岁丹宸——云锦故宫百年纪念特展”“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等特色展览,满足不同公众文化需求。
清晨7时许,黄河岸边的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前已出现排队等候入馆的观众。
台湾青年“品读郑州”参访团走进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在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脉络。
小学生手持“城市考古体验课堂”专属“寻宝地图”,在互动游戏中与历史对话,感受考古魅力。
郑州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开发的文创产品,将文化内涵融入实用载体,让文化种子根植观众心中。
服务升级,惠民举措丰富文化体验
面对暑期参观高峰,郑州市文物局以“观众本位”为核心,推出系列便民举措,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自7月21日起,郑州博物馆、郑州二七纪念馆、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取消闭馆,开放时间延长至18:00,为观众特别是学生群体提供更多接触历史文化的机会。除了处于试运营阶段的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外,其他馆皆实行免预约参观服务。增加义务讲解频次,免费租借轮椅,从细节处提升参观体验,推动文博机构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变。
郑州全市博物馆接待参观观众146.7万余人次,其中,郑州博物馆接待观众31.4万人次、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近两个月接待观众16.1万人次、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郑州二七纪念馆等通过服务优化,观众体验感有效提升。
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
这个暑期,郑州文博活动跳出传统展陈模式,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通过技术介入、场景还原、动手实践,构建高互动、强共情的文化场域。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沉浸式数字化展示项目“仰韶印象”、《大河之上》沉浸式互动剧本游;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推出“河一”冶铁工场MR体验、博物馆里的农工坊——农耕出行体验等活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借助VR、投影技术打造的“智趣商都”研学项目,让科技成为理解文明的“桥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流沙艺术、景泰蓝手作等活动,实现“在做中学”,让青少年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说:“孩子平时对博物馆兴趣不大,但这里的实践活动让他既玩得开心又学了知识,寓教于乐效果特别好。”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的“商都故事会”“商都沙龙”,邀请作家、艺术家、学者多视角解读商都文化;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设的“人骨考古”“植物考古”等专题讲座,打破了“讲解+展览”单一模式,构建立体文化叙事。
增强参与,深化文化情感连接
郑州文博单位创新公众参与模式,通过“角色赋予”让观众从游客变为参与者,强化与文化遗产的情感绑定。
各博物馆积极打造青少年社会实践平台,为其量身定制了系统化的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历史知识、讲解礼仪、发声技巧及展厅实践等,深受青少年和家长欢迎。多家博物馆开展的“小小讲解员”活动,让青少年上岗讲解,既锻炼表达能力,更实现文化传承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输出的转变,让他们成为文化传播的生力军。郑州二七纪念馆“红色小小讲解员”暑期研学实践活动,成为郑州市青少年社教品牌。
试运行近两个月的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凭借“星空下的村落”特色成为新晋“顶流”,每日“秒空”3000个参观名额,社交平台热度持续攀升。在此基础上,场馆推出“荣誉村民”计划,通过授予证书、勋章及免预约权益,让观众从临时访客转为文化村民,建立与遗址的长久情感连接,为文博场馆观众黏性运营提供新思路。
从社区到国际,文化传播实现层级破圈
郑州文博活动并未止步于馆内,而是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构建起多层次传播体系,或深入社区、或对接学校、或亮相国际,用生动实例讲好文物故事。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等将文博活动送到社区,开展文物普法宣传、手工体验,让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荥阳市文物局联合多所中小学开展象棋文化、红色教育研学活动,推动文化与教育深度结合。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承办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文化遗产分论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交流合作会”,接待台胞青年夏令营,以考古遗址为载体讲述中华文明故事,将郑州文化叙事纳入国际对话语境。
这场“文博润夏”实践,不仅提升了郑州的城市文化气质,更将文化遗产作为当代生活持续注入智慧与美学的“活水”。郑州文博系统以观众为中心、以体验为方法、以传播为引擎,坚定探索文化遗产活化之路。
(作者 赵舒琪 左丽慧 来源 中国文物报)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