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七十载风雨勘探,几代人接续发掘,这座深埋于泥土之下的早商都城,正一步步向我们展露真容。8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李维明在接受正观新闻采访时,就郑州商城的价值、活化利用等话题分享了见解。
李维明
“郑州商城遗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珍贵遗存,其中商代城墙、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三项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共同揭示了早商文明的内涵与高度。”李维明道。
商代城墙规模宏大、营造技艺高超,是早期国家权力与文明水平的体现;出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纹饰精湛,反映了当时的礼仪制度与生产技术;而甲骨文则是研究商代社会、宗教、政治的重要依据。这三者共同构筑起我们对早商文明的认识框架。
站在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的重要节点,回望是一代代学者在探方中躬身前行的日夜,展望则是考古方法不断创新、国际视野持续拓展的新征程。
面对未来郑州商城遗址的考古与研究,李维明强调应在继承老一代学者严谨求实的学术传统基础上,积极引入新的考古理念与技术方法,拓展国际视野。他希望未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对具体遗迹和文物多方位、全方面、多维度的深入挖掘,进一步推进对商代第一个都城整体面貌的认识,使其历史形象更加完整和清晰。
李维明参观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
考古,绝不只是学者们皓首穷经的独白,更是一场与当代社会、与普通大众的对话。
“考古人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发掘整理的资料扎实、可靠、可信。”李维明介绍道。与此同时,也需要历史、博物馆、传播、教育等多领域力量的共同参与,将专业的考古材料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
他特别点赞了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推出的“商都讲坛”“商都沙龙”“商都故事会”等栏目,“(这些栏目)像窗口、名片,有效消融了学术与大众之间的隔阂”。
最后,李维明表示,希望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能持续更新展示内容,将新材料、新认识及时补充进展陈体系中,尤其要注重采用“最通俗、最朴实,老百姓最能够听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让深厚的商文明真正走进社会、走向大众。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