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四篇章:郑之地

千年古村齐礼阎的前世今生

在郑州航海路与嵩山路主干道交叉口西北角,东方大厦楼前,一块长6米、高2.9米的奇石静静矗立,引人注目。走近细看,“齐礼阎”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在述说着这片土地上两千多年的风云变幻;背面凹槽内,镌刻的“齐礼阎考略”,就是一部浓缩的城乡发展史,见证着她从秦末汉初的村落雏形,一步步蜕变为现代化城市社区的光辉历程。

一方奇石见证城市发展

​溯源:从地名更迭中洞见历史脉络

齐礼阎,往昔坐落于郑州老城门西南约七里之处,如今地处市西南二环内外,依嵩山路、航海路四方延展,是郑州历史悠久的大村落,亦是城市化进程中颇具名气的社区之一,其历史的源头可追溯至秦末汉初。

据“齐礼阎考略”记载,阎姓始祖为秦朝陇西郡成纪县人,曾任秦都咸阳令。秦末汉初东迁后,择河南郡故市侯国龙泉筑居,先辈们在此繁衍生息,齐礼阎的历史大幕自此缓缓拉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村落名称几经更迭,每一次变化都烙印着时代发展的独特印记。

有文献记载,唐朝中期天宝年间,如今的“齐礼阎”当时名为“齐村”,已是人丁兴旺之地,族中多人出任各地将军,声名显赫。至明嘉靖时期,村中有宗亲外迁,村庄管域扩展,由地方编制更名为“齐里堡”。清乾隆十七年,族内有人中科,族人修坟祭祖时,聚各辈名人议定立祖茔标志碑,碑上记有村名“齐里闫”,此名沿用至民国丙子年。

当年,族人借修订家谱之机,商议订立族规以传后世。族中长老、贤达博采众议,取《论语·为政》中“导德齐礼”之意——以道德操守、礼仪遵序教化族众,立志建一代名村,故正式更名为“齐礼阎”,沿用至今。

几经更名的齐礼阎,恰似一串在时光长河流转的明珠,在千年光阴里晕染出醇厚悠长的历史韵味,静静倾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深情。

转型:从传统农耕到多元产业

曾经的齐礼阎村,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20世纪50年代,这里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红薯等粮食作物,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

尽管以粮食种植为主,村民却也积累了成熟的蔬菜栽培经验。生产模式的根本转折,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郑州城区的快速发展,对蔬菜的需求与日俱增。齐礼阎村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果断转型,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从露天栽培到地膜大棚,再到温室培育,种植技术不断升级。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因品质优良声名远扬,成为城市“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基地。加之对豆制品的多样化深加工,为城市居民的餐桌提供了丰富食材。

随着城市发展版图的不断扩容,齐礼阎村“两委”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通过集体、联合体、个体、引外资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创办了多家村办集体企业。其中,郑州市扁电缆厂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多次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成为郑州市乡镇企业发展的样本。农、工、商齐头并进,齐礼阎村踏上了多种经营的发展快车道,全村总产值一路攀升达到1500多万元。1995年,齐礼阎村被郑州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向经济富裕村的跃升。

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办好集体公益事业、提升村民生活福祉奠定了良好基础。曾经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平坦坚实的水泥与柏油路面,村民出行更加便捷;为保障村民饮用水洁净安全,自来水管道联网延伸至家家户户……村里还贴心为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学校与医疗设施逐步完善,让村民的教育和医疗有了保障,村民的生活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村庄环境的显著改善,齐礼阎村凭借紧邻城区、交通便利的独特区位优势,租赁业蓬勃兴起。农家小院纷纷改建成多层楼房,稳定的房租收入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蝶变:从“城中村”到幸福新社区

城市化的浪潮,将齐礼阎推向更深层次的变革。2006年11月,二七区实施“撤乡建办”,原齐礼阎乡辖区被重新划分,设立嵩山、淮河、长江、京广4个街道办事处,齐礼阎行政村划归淮河路街道办事处管辖。2007年6月,“齐礼阎村”正式更名为“齐礼阎社区居民管理委员会”,辖区范围北至淮河路、南至长江路、东至兴华街与淮南街,西至郑密路,面积约2平方公里。至此,全体村民完成身份转换。

历经多年建设,2017年7月,1700多户、7000多位村民满怀喜悦地搬进了齐礼阎新型社区。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楼房,取代了昔日略显陈旧的农家院,6个安置区共同构建起崭新的生活家园。

如今的齐礼阎社区,早已褪去“城中村”的杂乱,焕发出蓬勃的现代气息。漫步社区,道路整洁有序的,两旁绿树成带,装点着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规划合理、经营规范的社区商铺沿路而立,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值得一提的是,社区所拥有的几十万平方米租赁物业、东方大厦等资产,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居民真正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民生温度的攀升,也让幸福在社区的每个角落都触手可及、清晰可感——

社区以“一老一小一青年”为圆心,织就了一张覆盖全龄段的幸福网络:养老服务中心里,棋牌博弈的笑声、书画创作的墨香、健康问诊的关切交织,银发长者在此安享晚年;6家物业公司与1家商业物业公司相继扎根,200多个就业岗位让青年一代在家乡的沃土上宜居宜业;闲置房屋变身搏击俱乐部,拳脚起落间,孩子们在汗水与欢笑中种下勇敢与自信的种子。从晨光里老人晨练的身影,到暮色中青年归家的脚步,再到庭院里孩童嬉戏的喧闹,社区的每一寸时光都流淌着“老有所养、青有所为、幼有所乐”的温情画卷。

传承:千年文脉故事仍在续写

从秦末阎氏先祖在此扎根,到如今现代化社区的万家灯火,齐礼阎在千年岁月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那块矗立在街角的“齐礼阎”村名牌石,既是标注方位的地理坐标,更像一条精神纽带,一头连着阎氏迁徙的峥嵘往事、村落更迭的斑驳记忆,一头系着今日社区的鲜活生活、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这块不凡的奇石,不只是让四面八方的行人知道这里是齐礼阎,更是要让生长于此的后代都记得:我们的先人从何处而来,我们的根脉如何深扎这片土地,我们的祖辈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坚守初心、开拓前行。这个文脉,正是留给子孙后代最珍贵的精神馈赠。”齐礼阎社区党委书记吉永军深情地说。

展望未来,社区将带着这份传承,稳步推进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筑牢村风良俗的制度根基,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成为美好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同时持续深化居民素养提升工程,从生活习惯到思想观念全方位发力,推动“农民”变“居民”的转型更彻底,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担当的新时代居民。

从千年古村到现代社区,齐礼阎的故事仍在续写,而不变的,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生生不息的活力拥抱每一次蜕变,让千年文脉在时代新风中焕发蓬勃生机,让幸福的画卷在岁月长河中细细描绘。

记者 刘伟平 景静 文 马健 图


编辑:宋雨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