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兴隆湖沙滩场馆中心 成都世运会执委会供图
8月17日,为期17天的成都世界运动会(简称“世运会”)落下帷幕。对于本届世运会的举办地,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副主席汤姆·迪伦如此评价:“成都不仅仅是一座主办城市,更是一个‘家园’——体育成就与文化交流并行绽放的地方。” 这句话恰如一枚钥匙,开启了理解成都世运会深远意义的大门。这场全球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体育盛会,以一场文体旅商深度融合实践,向世界展示了大型赛事赋能城市发展的中国智慧。
谋赛为基,营城为要
大型赛事之于城市,绝非短暂的喧嚣。成都深谙“谋赛”即“谋城”之道,将世运会视为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支点。本届世运会,成都交出了一份“节俭办赛”的答卷——未新建一座场馆,而是在成都大运会原有设施的基础上,通过统筹整合、功能调整与临建补充,配置了27个竞赛场馆(场地)。其中,有18个对既有场馆的局部功能进行了优化,另外9个是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而成。值得一提的是,有7处临建场馆在赛后将被妥善保留,转化为惠民项目,继续服务于全民健身与“体育+”消费业态。这种“可持续利用”的场馆策略,不仅大幅降低了办赛成本,更将赛事红利长久地注入城市肌理。
除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的体育设施,成都还借助世运会的“杠杆效应”撬动城市功能全面提升。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前沿科技在赛事场景的应用,同步驱动着城市智慧系统的升级迭代。支付便利化、离境退税等国际化服务细节的完善,显著提升了城市的消费体验,让“丝滑”成为外国运动员和游客对成都服务的共同印象。
文化为魂,体验为桥
成都深挖文化积淀,将中华底蕴、巴蜀韵味巧妙地编织进赛事的每一个环节,让文化成为最具感染力的“世界语言”。
文化符号贯穿始终,匠心独运。从火炬“竹梦”到奖牌“竹光”;从开幕式上以道明竹编制作的“芙蓉花意”引导牌,到文艺表演《锦绣之韵》中金沙太阳神鸟、汉代说唱俑、永陵二十四伎乐、川剧变脸等,每一处设计不是简单的视觉装饰,而是根植于城市文脉的深情表达,是向世界讲述“缘”起天府的动人故事。
文化体验沉浸多元,润物无声。 世运村变身文化交流的“大客厅”,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区和非遗互动体验区,蜀绣、皮影、竹编、剪纸、绳编、面塑、成都漆艺、银花丝等非遗项目让各国运动员流连忘返。世运广场则成为面向市民与游客的“文化大舞台”,每晚精彩的国际体育项目表演及巴蜀特色节目,累计吸引超3万人次观看。
城市文化体验线路,则成为参赛者深度感知成都的“密钥”。成都策划推出7条线路,串联起熊猫基地、武侯祠、宽窄巷子、东郊记忆、都江堰、青城山、洛带古镇等17个特色景点。“火锅巴士+锦江游船+望江楼非遗变脸”的夜间特色体验项目融合了美食、美景、非遗元素,让各国运动员在麻辣鲜香与流光溢彩中深入体验成都的烟火气与人文氛围。
世运会俄罗斯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融合为径,兴业惠民
成都世运会并不满足于呈现一场精彩的赛事,还致力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留量”与“增量”,其核心密码正是文体旅商的深度融合。
“票根经济”激活文旅消费。成都推行“一票激活N场景”政策,持世运会门票可享青城山—都江堰、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十大景区及文博场馆门票五折优惠;四川全省104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对世运会相关人员推出门票免费或折扣、索道及观光车优惠;56家成都优质酒店同步推出房费折扣。这一系列覆盖游、住、行的优惠措施,有效延长了客群停留时间,拉动了在地消费。
新兴运动撬动消费蓝海。受世运会影响,飞盘、攀岩、轮滑、跑酷等运动项目在年轻群体中迅速蔓延,直接带动体育消费市场的升级与扩容。攀岩装备、专业飞盘、轮滑鞋等垂直品类需求激增。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都轮滑运动装备销售同比增长22%,骑行、冲浪等领域消费增长显著,带动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410亿元,同比增长约9%。
场景创新拓展消费维度。围绕世运会,成都推出100个精品消费新场景,覆盖乡村微度假、古镇潮玩等领域。2024年10月启动的“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以及今年6月推出的暑期文旅活动,让成都持续释放文旅吸引力。
特许商品开发是文体旅商融合的成功案例。成都围绕吉祥物“蜀宝”“锦仔”及赛事标志,累计推出十六大类500余款商品,开设218个线下零售点。奖牌冰箱贴、吉祥物手办、世运背包、“蜀宝游三国”公仔等文创产品上架即售罄,这些满载天府文化的“小使者”正从成都走向世界。
世运会的举办显著提升了成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热度,使其位列“暑期境内游热门目的地榜单”前列。成都边检站数据显示,截至8月初,成都航空口岸今年出入境人员已突破360万人次,同比增长11.9%,其中入境游客达88.4万余人次,同比激增56.3%。
记者手记
站在成都世运村非遗市集的绳编摊位前,记者目睹了这样一幕:意大利运动员乔尔吉娅的指尖缠绕着红绳,新津绳编市级非遗传承人杨文艺向她讲解红绳的寓意:“这红绳里藏着我们对幸福平安的期盼。”没有翻译,但乔尔吉娅的眼神亮了起来。这一刻,红绳成了古老又鲜活的“世界语言”。
一直以来,大型赛事报道最为关注“金牌榜+场馆秀”,而成都世运会则为大家呈现出另外一种景象。当南非运动员为熊猫玩偶“疯狂剁手”,当瑞士首金得主卡尔多兰坎穿行成都街巷连呼“太酷了”,当埃及旅游局官员穆罕穆德·谢尔比尼笃定预言“你们一定会爱上这里”——这些散落在世运会各场景中的碎片,拼出的恰是成都作为“家园”的温暖底片。
“谋赛,最终是为了谋城”道破了成都承办大型赛事的底层逻辑。不新建一座场馆的节俭实践,7个临建场馆赛后转化为惠民设施的承诺,乃至为地铁站配备多语种翻译机等的服务细节,都在告诉人们:赛事终会落幕,但城市对“人”的关怀必须持久。
在媒体中心,同行常常讨论“文化输出”的困境。而世运村的非遗市集给出了新解:文化传播的密码不在宏大叙事,而在可触可感的“掌心温度”。巴拿马运动员雅克琳在非遗传承人的帮助下捏出的熊猫面塑,德国运动员马塞尔·哈塞迈尔将成都世运会比作“火锅般火热又温暖”的感悟,奖牌盒上那缕以青神竹编六角孔编法织就的“天地六合”哲思……所谓文化共鸣,不过是让三星堆的凤鸟纹托举起火炬时,也让不同文明在烟火气中认出了彼此。
闭幕式那晚,记者漫步锦江畔。游船载着荷兰运动员划过灯火,晚风里飘来火锅的麻辣鲜香。想起那句箴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此刻忽然懂得,成都世运会最珍贵的遗产,不是某个破纪录的瞬间,而是它让世界看见:当体育赛事真正扎根于一座城市的血脉,它便能生长出超越竞技的枝蔓——那里有绳编传递的祝福,有竹编承载的哲思,更有市井烟火中永不落幕的“家园”故事。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记者 付远书)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