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育儿补贴”诈骗现身,公众该如何防范?

8月2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外发布公告称,对按照育儿补贴制度规定发放的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根据相关方案,自今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

根据计划,各地将于本月下旬开始陆续开放申领,月底前各地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的申领。然而,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了申领育儿补贴的这一受益群体,出现了针对“育儿补贴”的新型诈骗,引发部分公众疑虑。

发放育儿补贴并免征个税,既体现国家对人口发展的长远规划,更蕴含对普通家庭的深切关怀。

然而,就在这项惠民政策即将落地时,诈骗分子的“黑手”却悄悄伸了过来。其实,此类现象并非首次,每当新惠民政策出台,相应诈骗便会滋生。从医保新政到养老补贴,从创业扶持到住房优惠,诈骗分子总能迅速炮制骗局。

这类诈骗屡禁不止,根源在于利益驱动下有空子可钻。一方面,新政策初期,信息传递存在“时间差”和“解读差”,公众对申领细节不熟悉,易被误导;另一方面,诈骗成本低、收益高,不法分子仅需高仿网页或诱惑短信即可行骗,且跨区域追踪取证难,助长其侥幸心理。

育儿补贴诈骗危害深远。对家庭而言,本想缓解压力却遭损失,无疑雪上加霜;对社会而言,它动摇公众对惠民政策的信任,甚至有人因畏惧诈骗而放弃申领,使政策善意大打折扣,必须高度警惕。

诈骗“上新”,相关部门和平台自然要更“上心”。监管部门要提前布局,联合平台加强审核,阻断诈骗信息传播;警方要结合案例更新反诈宣传,让公众一眼识骗;政务平台需优化流程,让官方渠道更醒目易找。

公众也要提高警惕,通过官方渠道申领,对不明链接、二维码多加留意,切勿随意点击扫描。若遇诈骗,及时保存证据并报警。

打击诈骗,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每项惠民政策出台时,能同步筑起“反诈防火墙”;当公众对诈骗的警惕性,能跟上政策红利脚步,诈骗分子便无机可乘。

发放育儿补贴,考验的是政策执行的精细度;而防范补贴诈骗,检验的是社会治理的协同力。期待各地守护好这份民生温度,让补贴真正成为育儿家庭的“安心保障”。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