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老人散步故意肘击训练学生”的话题冲上热搜首位。据潮新闻报道,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在湛江某体育场内,一名黑衣老人在跑道内圈散步时,学生群体在跑道进行常规跑步训练。其间,学生已主动减速避让至跑道中间,但老人连续两次转身并用手肘撞击正在跑步训练的学生。

此视频引发了网友广泛讨论,认为年龄不应成为免责理由。

从视频画面来看,该老人的行为显然已越界。有律师指出其“主观上不管是属于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都已经涉嫌故意伤害”,并非小题大做。学生处于奔跑状态,胸部被肘击的瞬间,可能引发跌倒、内脏挫伤等多重风险。即便学生闪避及时,未造成严重伤情,这种肢体行为也打破了公共空间最基本的相处底线。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介入调查,这既是对当事人的交代,也是对“规则面前无特殊”的重申,绝不能因“老人”身份就模糊是非,否则只会助长某种不良歪风。

不过,从已有的信息来看,关于涉事老人的行为动机,还需进一步核实。若真实原因确系网传的“老人嫌学生训练影响散步”,或也有必要正视这背后可能存在的真问题,而不必习惯性地陷入“老人变坏”或“坏人变老”的情绪之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公共空间也时有曝出类似事件,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下公共管理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足。比如,一些公共资源的分配往往未能充分考虑不同需求的特点,导致资源利用不够平衡。就像城市中的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在规划时若能充分调研各类人群的活动需求和特点,合理划分功能区域,或能从源头减少空间使用的争议。

如在该事件中,体育场跑道究竟是跑步者的专属,还是散步者的共享?当不同需求在同一时空碰撞,该按“先来后到”还是“活动属性”协调?这些问题需要一个明确的规则指引。也因此,公共管理的积极作为不可或缺。一方面,在资源分配上应当更加精细化,根据不同人群的活动规律和需求,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和设施;另一方面,加强公共管理的引导和监督,制定明确的公共空间使用规则,并严格执行。

当然,规则之外也需有温度。毕竟,一个友善、包容的公共空间,既需要规则划清边界,也需要更多人的换位思考。就像此事中,老人在使出肘击的那一瞬间,或也是源自一种情绪催化下的过激行为。无论如何,社会个体间多些理解和包容,少些冲动和情绪宣泄,对于营造和谐的公共空间至关重要。

    (原题为《老人散步故意肘击跑步学生?别让情绪之争遮蔽真问题》 作者 朱昌俊 来源 红星新闻)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