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琵琶山万人坑的累累白骨、平型关战役中缴获的日军钢盔、汽车配件……在郑州博物馆陈列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段血与火的记忆。

8月1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正观新闻记者来到郑州博物馆开展的“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展览由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共同主办,展出的1000余件革命文物生动再现了根据地从创建到胜利的伟大历程。

这不仅是对抗战历史的回顾,更是晋冀鲁豫人民勇担使命、讴歌抗战精神的实际行动,激励今天的中国人,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图源:郑州博物馆

民族存亡线上的奋起

展厅内的沙盘上,红色的箭头如脉搏般跃动。箭头与线条在起伏的山河间蜿蜒、汇聚,清晰勾勒出华北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再现了八路军深入敌后、创建并发展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进程。

1937年10月中旬,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八路军先后进入太行山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和武装,全面展开游击战争。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的将士们,背负着民族的期望,迎着硝烟,毅然挺进巍巍太行山与奔腾的黄河两岸,他们以惊人的韧性,一寸寸地开辟生存与战斗的空间。

“展馆图表展示了建立和巩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战事。其中1938年4月的长乐村战斗,打破了日军 ‘九路围攻’,歼灭日军2200人,收复18个县城,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建设奠定了基础。”郑州博物馆讲解员汤茗茗介绍说。

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是长乐村战斗中的主力之一,团长叶成焕是河南新县人,他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3岁就成为团长,先后参加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重要战役,为一二九师“三战三捷”作出重要贡献。1938年4月18日,他不幸在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在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时期,八路军坚持山地游击战的同时,也在敌后战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平原游击战争。1938年8月,八路军东进纵队发动漳南战役,歼敌7000余人,扩大了冀南根据地,并与冀鲁豫根据地连成一片。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展军政大整训 图源:郑州博物馆

1937年冬至1938年底,冀鲁豫人民在中共北方局和山东省委的领导下,连续建立五块抗日根据地,为建立冀鲁豫根据地打下了基础。1945年8月,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块抗日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组成统一的晋冀鲁豫战略根据地,成为全国七大战略区之一。

晋冀鲁豫战略根据地,如同楔入敌后的尖刀,在血与火中诞生。平原与山峦,从此都成为游击战士的舞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完成了从山地到平原的战略拓展。一个统一的抗日堡垒——晋冀鲁豫根据地的雏形,在烽烟中初现,它将成为抗战岁月里,一个至关重要的支点。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儿女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1934年,抗日名将吉鸿昌将军留下的这首就义诗,也成为生命的绝唱,字字如刀,力透纸背,不仅是他个人的慷慨悲歌,更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共赴国难、视死如归精神的磅礴回响,这股决绝之气激荡在中原大地。

“当华北危机四伏,在密林深处,雪原之上,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杨靖宇率兵与敌人周旋血战。弹尽粮绝之时,他以草根棉絮果腹,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保持着射击的姿态,用血肉在白山黑水间刻下了一个民族宁死不屈的印记”,郑州市博物馆讲解员汤茗茗介绍说。

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上,从不缺热血就义的英雄儿女。

1941年至1942年,是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为了打破日伪的“扫荡”和“蚕食”,扩大根据地,第一二九师和各级党委坚决实行“敌进我进”战略方针,变敌占区、游击区为根据地,成功扭转了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的局面。

1942年,日军对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左权,在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转移时,壮烈牺牲。太行军民为左权将军与其他烈士举行了公葬大会。”汤茗茗告诉记者,“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第八旅政委肖永智,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冀南地区反“扫荡”作战。1943年,在山东清平遭日军突袭,突围时也英勇牺牲,年仅27岁。”

面对日军的暴行,一些有觉悟的日本兵也在感化下加入八路军,加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行列。日本人的杉本一夫,被八路军俘虏后,加入“觉醒联盟”,后担任“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会长,积极投身反战活动。

“我们熟知的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神枪李向阳’是以河南辉县人郭兴为主要原型塑造的。郭兴16岁参加八路军,他带领武工队神出鬼没,出奇制胜打击日伪的事迹广为流传。”汤茗茗说:“根据地广泛开展地雷战、地道战、伏击战、破袭战、围困战、麻雀战等群众性游击战术战法,迫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其中沁源围困战历时两年半,军民浴血奋战,先后作战2700余次,最终取得依靠人民围困敌寇的伟大胜利,也是《论持久战》的一次伟大实践。

绝境中的坚守与创造

1941年至1942年间,日军频繁发动扫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并实施残酷的“三光政策”。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加紧经济封锁与军事进攻。在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的军民下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条战线展开了艰苦斗争。

“为应对根据地日益缩小和被分割的严峻形势,发挥党政军民的共同力量巩固边区政权。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汤茗茗说,“随着根据地反攻不断扩大,1944年9月,中共冀鲁豫分局和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迁驻清丰县单拐村。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号’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也诞生于此。”

冀南银行发行的纸币 图源:郑州博物馆

1939年,毛泽东同志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根据地军民相继掀起大生产运动,探索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克服了种种困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当时八路军发展军工,由于兵员迅速增扩,物资补充不足,武器十分缺乏,彭庄子弹厂研发出八路军第一颗原装子弹。还设立了地方银行、发行地方纸币、禁止伪币流通等”,汤茗茗说。

反攻的号角

度过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后,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转折。晋冀鲁豫边区展开局部反攻。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号召全面反攻。8月,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战场进入全面反攻阶段。沙盘上,代表八路军各根据地的红色箭头最终连成一片。

抗日战争期间,晋冀鲁豫边区军民奋战,共歼灭日伪军42万余人,收复国土18万平方公里、县城105座,解放人口2400万。晋冀豫、冀南、冀鲁豫等根据地连为一体,形成统一的解放区,为随后的全国解放战争奠定了重要战略基础。河南战场牵制日伪军20余万,作战万余次,先后有10多万优秀子弟加入八路军、新四军,其中2万多人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河南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反抗日本侵略者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一件件斑驳的文物,一段段感人的史实,共同诉说着从华北危机到全民奋起,从艰难反攻到胜利曙光的壮阔抗战历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伟大见证。八十年岁月流转,历史的回响依然激荡人心。它昭示后人铭记那用鲜血染红的岁月,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山河永固的新篇!


统筹:石闯
编辑:古晨茜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