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过几天,不少大学将迎来新生报到。有新生独自前往位于其它省份或其它城市的大学报到,也有父母送学。那么,其中是否关系到年轻人的独立自主意识?前些年也有过相关讨论,有人认为,上大学意味着独立、成长,父母亲戚送学,“是巨婴表现”。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父母送大学新生长途跋涉报到,背后的文化内涵倒是浮出了水面。
上个世纪,家长护送几乎是新生入学的必然选择。如今交通更加便利,快递行李很普遍,年轻人独自旅游很正常,新生独自去大学报到已是司空见惯。倒是父母送学,反而经常遭受质疑。然而社会文明风尚的进步,一大体现是同样的事情,现在和过去比,因为时代背景变化,反而有一些新的文化因素的解读。比如,父母亲戚“送学”行程中沉甸甸的仪式感——它实则是生命成长中一道神圣而温暖的仪式,是跨代人于时光驿站里共同确认的成长标记。
以家庭为单位,去另一个城市上大学,当孩子“反向照顾”,为父母精心规划路线,自己为全家人购买车票,甚至引领初次涉足其它省、大城市的父母穿梭于陌生街巷,一份成人的独立与担当也在生长。换个角度来说,家长远送,不是替代孩子飞翔,而是作为见证者,凝神注目子女的成长蜕变。
对于父母,送学之行则饱含深情回馈的满足。多少来自偏远山村、海岛的家长,借此机会第一次踏足遥远的城市、第一次触感大学校园的气息,第一次目睹孩子步入高等学府,其中的精神满足感不言而喻。当孩子踌躇满志地领着父母参观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父母站在校门口仰视校牌,于他们心中,那绝非只是物理存在,而是整个家庭梦想的具象化身,亲眼见证了子女将在这里放飞梦想、奔向远方。
如果说父母参加子女的大学毕业典礼是见证收获的仪式感,同理,父母送新生子女上大学报到,则是共同建构家庭新文化的特殊仪式。这般送学,更如一场无声的“成长见证仪式”。当父母站在大学门前为孩子按下快门,当一家人在开学典礼现场一起听大学校长致辞,这些瞬间如刻刀般将生命转折点深深刻进家庭记忆,这里也会刻下家庭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印记。
当然,我们并非忽视那些过度包办带来的担忧,但倘若送学中孩子自主权未被剥夺,父母亦未越俎代庖,那么这行为就值得接受甚至尊重。当孩子领着父母漫步于校园,在图书馆前驻足,在食堂分享第一顿大学餐饭——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实则是生命庄严的交接礼。它使父母见证孩子新身份的确立,也让孩子更好感知责任的分量。
送学,是物理位移层面的,也是文化精神层面的,所以有“送学礼”一说,它不等于溺爱,也并非就是包办,也关乎对生命蜕变、文化生长的体认。在这短暂却永恒的相携行走中,父母目送孩子启程于新天地,孩子则从父母的目光里汲取前行的力量。
(原题为《父母送学,一场“反向照顾”的成人礼》来源 潮新闻)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