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6日,记者从河南省体育局获悉,在8月15日于成都体育学院三岔湖校区进行的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地掷球项目混合双人连续抛击决赛中,河南男选手张晓辉、女选手王晨怡组成的中国组合表现不俗,俩人携手拿下该项目银牌,创造了中国队世运会该项目的最佳战绩。
地掷球运动起源于古希腊,在法国最为流行,1985年首次进入世界运动会。成都世运会地掷球比赛8月14日至8月17日举行,设大金属地掷球和小金属地掷球2个分项、6个小项。其中,大金属地掷球分设男、女单人连续抛击与混合双人连续抛击3个小项。运动员使用重900克~1100克的金属球,在27.5米长,3米宽的平整硬地场地上进行比赛。比赛中,运动员在5分钟内往返跑动于赛道两端,并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投掷,击中对面目标区域中的目标球则得分,分数高者取胜。而混合项目,则由男、女运动员接力完成。本届世界运动会,中国队中除了出战大金属地掷球项目的张晓辉、王晨怡来自河南外,教练员王燕也是河南老乡。
本届世运会地掷球比赛,张晓辉率先出战男子单人连续抛击项目,遗憾地仅仅以2分之差未能挺进四强。在随后进行的混合双人连续抛击比赛中,张晓辉搭档王晨怡连闯两轮资格赛后,又在半决赛中以46∶42淘汰了一对实力强劲的法国组合,跻身决赛。最终遗憾地以44∶48不敌一对意大利组合,摘得一枚银牌。对于这个历史最佳战绩,王晨怡表示,“从结果上来看拿到了历史最好成绩亚军,是一个历史性突破,对我们队伍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但最终打出的成绩不是特别的理想,有些遗憾,并没有把我们训练中的水平真正地发挥出来,还是在中间的时候有一点着急了,没有完全打好。主要的因素还是心态上有一点波动,所以中间有大概一组到两组也就是一分钟时间,我们俩状态都有一点不是很好,但是后边及时调整回来了。”
王燕介绍,中国的大金属球女子项目一直发展很好甚至是处于领先地位的。男子方面,也正在从往返趟数、击球命中数方面缩短与世界高水平选手的距离。
据了解,为备战成都世运会,在中国地掷球集训队5月底公布的集训名单中,大、小金属球项目共有10名队员入选,但最终仅有张晓辉、王晨怡、金钊、颜琳琳4人代表国家出战成都世运会。
参加本届世运会的中国地掷球队中有一半队员来自河南,这也充分显现了河南地掷球的发展水平。而值得一提的是,王燕、王晨怡、张晓辉三人都来自河南地掷球发展较好的高校——河南理工大学。
“我们河南理工大学近几年在河南大金属球项目上培养的年轻人,在全国还算是走在前面的。2025年全国锦标赛、大奖赛,冠亚季军都是河南选手。”王燕说。
已经练习地掷球10年的王晨怡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将,目前主要负责教授地掷球课程:“地掷球是河南理工大学的一个特色项目,已经开展了20多年了,相当于我们学校的一个王牌项目,从建队以来成绩都比较好,我进大学时也是第一次了解这个项目,接触之后就发现它非常有趣,富有激情。”
王晨怡说,作为选修课,地掷球在学校很受学生们欢迎,每个学期选这个课程的人都有几百人,目前在校生学过这个项目的应该有2000人。
作为河南理工大学大四学生,通过地掷球走上国际赛场的张晓辉说:“参加这种国际性赛事是一种非常好的历练,学到了很多东西,极大丰富了我的赛事经验。”
说起地掷球的有趣之处和锻炼效果,王晨怡介绍:“小金属球活动量不大,更像在陆地上用金属球‘打象棋’,老少皆宜,十几岁、六七十岁都可以玩,非常有意思;大金属球要求在连续5分钟内跑动击球,对体能有一定要求,是更适合年轻人的项目。”
(正观新闻记者 陈凯 文 图片来源 河南省体育局)
统筹:王绍禹
编辑:蔡胜文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