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雨后初睛,在嵩山云海的晨光里,“嵩山不一般”水席文化餐厅的汉阙轮廓总先于朝阳苏醒。青砖黛瓦间,元代观星台的覆斗形轮廓与汉三阙的威仪悄然相契,门楣上金农漆书“嵩山不一般”五个大字泛着金石光泽,仿佛在诉说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约。这里是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响舞台——嵩山水席制作技艺的烟火气息、二十四节气的千年智慧、河洛大鼓的弦歌韵味、大禹神话传说的历史古韵,在此交融成一曲活态的文明史诗。当人们推开那扇融合了周公测影台与大禹耒耜意象的古门,便已踏入一场“舌尖品史、耳畔听韵、眼底观古”的沉浸式非遗盛宴。
建筑为纸:古建技艺晕染文明底色
餐厅的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非遗教科书。那些被当地人误认作“观星台”的轮廓,实则是对嵩山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创造性转化——设计师以元代郭守敬观星台为原型,复刻其“昼参日影,夜考极星”的覆斗形结构,青砖白灰的砌筑工艺严格遵循古法,台顶耳房与北壁凹槽构成的对称美学,恰如先民对“天地之中”的空间哲思。更妙的是,建筑构件全取自被拆迁的古建民居,每一块砖都带着明清老宅的包浆,每一片瓦都刻着风雨侵蚀的痕迹,这些“活着的文物”让建筑有了触摸历史的温度。
门头设计堪称文化符号的集大成者。中央凹槽被巧妙化作“中”字一竖,与门楣上的牌匾构成完整“中”字,呼应嵩山“天地之中”的核心地位;两侧汉阙造型复刻了汉三阙的礼制,这种我国现存最早的汉阙形制,本是“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礼制代表,如今成为餐厅的文化屏障,让每一位访客在踏入前先接受一场礼制文明的洗礼。最动人的是细节处的匠心:周公测影台的圭体被融入门柱,其颜色与砖青形成的色差,恰好勾勒出大禹治水工具“耒”的轮廓,一器两用,既显“仰观天象”的智慧,又藏“俯察水土”的辛劳,暗合“劳动创造价值”的古训。
步入中庭,照壁上北斗石刻与“规”“矩”二字形成奇妙对话。这组设计源自大禹治水“左准绳,右规矩”的典故,四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灵兽的砖雕,既守护着空间气场,又暗合《山海经》中“四灵定四方”的宇宙观。顶部以“北斗七星”为纲的藻井设计更藏深意:木梁承托、石雕镇角、陶瓦覆顶、铜钉固缝、土漆涂饰,金木水火土的元素交融,恰如先民对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理解。难怪访客常言:“站在此处,方知个体在文明长河中的渺小。”
建筑布局的“明三暗五”格局藏着更深的文化密码。地上四层对应“春夏秋冬”四季,地下一层暗合“五行”,这种虚实相生的设计源自嵩山古建筑“藏风聚气”的理念。每层的命名体系各有侧重:一层“禹迹”(大禹文化展览馆及寻根探祖姓氏墙)、二层“夏韵”(以夏命名的包间)、三层“禹德”(以禹命名的包间)、四层“和合”(后厨),从大禹治水到夏启立国,从君子比德到九州一统,步梯进间,完成了一场从历史到精神的文化攀登。连消防管道都被仿古纹饰包裹,卫生间门牌取“石纽”“禹穴”的典故,这种“无一处不文化”的用心,让建筑真正成为非遗的载体。
水席为章:烟火气里的千年食谱
青瓷碗里盛着的何止是菜肴,更是夏朝国宴的余温。作为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嵩山水席制作技艺的每一道工序都刻着大禹时代的印记。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在阳城(今登封告成)以水席宴请部落首领,24道菜对应二十四节气,汤汤水水的形制便于流动宴饮——这便是水席“随吃随撤、如行云流水”的起源。如今餐厅的24道菜仍严守古制:8个冷盘似八卦定乾坤,4个大件若四方镇天下,8个中件如风调雨顺,4个压桌菜喻四季安康,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恰如人生百态。
水席的传承,离不开一个人的坚守——贺占有。作为嵩山水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贺占有与水席的缘分始于少年。他常说:“小时候看村里红白喜事摆水席,老师傅们颠勺的手法、调汤的秘方,都藏着祖宗的智慧。”1995年,贺占有正式投身水席制作,40余年的坚守中,他走遍嵩山周边村落,拜访数十位老厨师,手抄了上百份即将失传的菜谱。为了还原“大禹宴”的古法,他曾带着团队在王城岗遗址附近考证土壤成分,只为找到与夏朝最接近的食材生长环境。他的后厨里,至今挂着一幅手绘的“嵩山食材地图”,标注着哪座山的菌菇最鲜,哪条河的鱼虾最肥,哪片地的谷物最香。
后厨的老师傅们都记得贺占有传承的“三绝”:选料必用嵩山土产,少室山的菌菇、颍河的鲜鱼、唐庄镇的豆腐,带着海拔500米的水土气息;技法坚守“蒸炖煨煮”四法,不见明火却得食材真味,正如大禹“疏导而非堵截”的治水智慧;调味暗藏“君臣佐使”之道,主菜如君王定味,辅汤似臣子辅政,小菜若百姓添彩。那道“禹门跳鲤”最见功夫:鲤鱼需在颍河活水暂养三日去土腥味,糖醋汁以嵩山山楂、蜂蜜调制,鱼身昂首的造型复刻大禹劈开龙门的雄姿,酸甜口感里藏着“逆流而上”的精神隐喻。
“八大热菜”与“八大汤”的组合藏着历史密码。醼菜的醇厚对应“民以食为天”的古训,红烧大鲤鱼的热烈暗合“河清海晏”的愿景,清炖土鸡的温润藏着“鸡犬相闻”的田园梦。而芙蓉汤的清鲜、云片豆腐汤的细腻、酸辣肚丝汤的劲爽,恰似大禹治水时的不同境遇——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暗流涌动。最动人的是“三过家门汤”,以莲子、百合、枸杞熬制,清甜中带着微苦,正如大禹“三次过家门而不入”的家国抉择,食客舀汤时,舌尖尝到的何止是滋味,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
贺占有对水席的创新从未脱离传统根基。他在保留“汤汤水水”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养生理念:苦瓜汤添了本地蜂蜜中和苦味,嵩山人参果汤(绵枣汤)减了糖分更显本味,莲汤肉片改用低脂猪肉。他常说:“祖宗的方子不能改,但得让现代人吃得舒服。”如今餐厅里流传的顺口溜“大禹宴天下,嵩山不一般,水席传千古,吃了都说轩”,正是这种守正创新的最好注脚。
鼓书为韵:弦板间的神话续章
三层宴会厅的八仙桌刚摆好碗筷,胡弦声便先一步绕梁而来。杨志立手持铜板与书鼓登场,这位省级非遗河洛大鼓传承人一开口,整个空间便成了时光隧道——“说大禹,道大禹,石纽降生显神奇,十三年治水三过家门,劈开龙门定九州……”一段《禹王转世》唱得抑扬顿挫,“飞板”节奏急促如激流奔涌,“悲平板”婉转似诉衷肠,“滚口白”里一人分饰多角,让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了声音的模样。
河洛大鼓在餐厅的存在,本就是一场文化奇遇。2017年,餐厅筹备时,贺占有与策划设计者黄建民达成共识:“非遗不能只摆在橱窗里,得让它‘活’在餐桌上。”经民协主席常松木引荐,特邀杨志立入驻。这位“从铝矿工人到曲协会员”的艺术家,为餐厅量身创作了二十余段曲目:《启建夏朝》唱世袭制的由来,《涂山联姻》讲民族融合的故事,《汉阙铭文》解三阙与大禹的关联。他的表演吸纳了河南坠子、山东快书的精华,唱腔“进戏快、气氛活”,道白“以情感人、以语传神”,让食客在夹菜的间隙,便听完了一段历史。
每天两场的演出成了餐厅的文化锚点。中午11:30的场次里,《双喜临门》的欢快节奏常与婚宴的喧闹相融;晚上6:00的时段中,《雪中送炭》的扶贫故事又与家庭聚餐的温情呼应。有次,几位浙江游客听到《大禹南巡》段落,激动地起身附和——原来他们家乡也有大禹到会稽的传说。杨志立说:“大鼓书就像一条线,把散落在各地的大禹故事串成了项链。”他的徒弟们也常来助演,师徒同台时,铜板声里便有了传承的味道。
2020年,杨志立获评“登封市非遗保护优秀传承人”,他在餐厅设立的“河洛大鼓传习所”,已培养出30余名学员。墙角的荣誉墙上,“国家级非遗”的牌匾与他的牡丹奖提名证书并排悬挂,无声诉说着这项艺术的生命力。当最后一个鼓点落下,余音常与窗外的汉阙剪影相映,让人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是在夏朝的宴会上,还是在当代的餐厅里?这种时空折叠的错觉,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魅力。
神话为魂:展柜里的文明基因
一层大禹文化展览馆的灯光总比餐厅早亮两小时。这里是河南省非遗“大禹神话传说”的活态展厅,八个单元的展陈如一部立体史书:“禹族”单元的世系图清晰标注着“黄帝—颛顼—鲧—禹”的血脉,证明大禹是轩辕黄帝的玄孙;“禹里”单元的石纽石、息壤岗照片,佐证着“大禹生于登封”的传说;“禹功”单元的启母阙拓片,其上“大禹治水”的铭文与《尚书》记载相互印证。访客触摸着仿古耒耜的木柄,仿佛能感受到四千年前手掌的温度。
贺占有对这个展览馆的投入,丝毫不亚于后厨。从展陈大纲的敲定到展品的征集,他全程参与,甚至亲自驱车到伊川选购仿古青铜器,到君召乡取回仰韶时期的陶器。他说:“食客吃得再香,不了解背后的故事,那这席水席就少了魂。”展馆里最珍贵的一件展品,是他偶然求得的《大禹治水图》古画摹本,画中大禹手持耒耜指挥治水的场景,与餐厅门楣上的耒耜造型遥相呼应,形成“画里画外皆大禹”的意境。
“禹都”单元的王城岗遗址模型前,常围着研学的学生。这个1975年发现、2005年二次发掘的遗址,距餐厅仅15公里,40万平方米的城池规模与出土的陶器,印证着“禹都阳城”的史实。展柜里的龙山文化陶杯,与餐厅水席用的青瓷碗并置陈列,形成“从考古实物到生活器物”的奇妙对话。讲解员会告诉孩子们:“大禹时代的陶器装过的水,或许就来自你们现在喝的颍河。”
“禹裔”单元的姓氏墙是最热闹的角落。136个源自大禹的姓氏被刻在青铜板上,李、陈、夏、邓等常见姓氏旁都附有源流注解。常有食客在此驻足良久,找到自己姓氏时的惊喜,不亚于吃到一道好菜。贺占有说:“设这个墙,是想让大家知道,每个人的血脉里都可能藏着大禹的基因。”墙上的《大禹九鼎》浮雕,则讲述着“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定九州”的故事,暗合餐厅“宴天下”的格局。
展馆的互动设计让神话有了温度。“禹迹”单元的电子地图可查询大禹治水到过的20处地点,从嵩山到会稽,从黄河到淮河;“禹德”单元的连环画,以“三过家门”“下车泣罪”等典故,解读着“克勤克俭、允执厥中”的精神。2018年开馆时,河南省社科院专家张新斌评价:“这里把碎片化的神话,拼成了完整的文明拼图。”如今,展馆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成了登封“文化输出”的重要窗口。
四遗交响:餐桌上的文明对话
在“嵩山不一般”,非遗从不是孤立的展品,而是相互赋能的生命体。当水席的蒸汽遇上展馆的灯光,当大鼓的弦音撞上建筑的回声,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建筑为其他非遗提供了舞台。观星台的轮廓让水席有了“天地之中”的文化坐标,汉阙的威仪为神话展览增添了礼制氛围,而北斗七星的照壁,又成了河洛大鼓《观星授时》的天然背景。这种“建筑即容器”的理念,让非遗有了生长的土壤。
水席为其他非遗注入了烟火气。当“禹门跳鲤”端上桌时,展馆里“大禹治水”的故事便有了味觉注脚;杨志立唱《八宝饭》的由来时,这道甜点便不再只是食物。食客常说:“先看展,再听书,最后吃菜,才算读懂了这顿饭。”
大鼓让静态的遗产“活”了起来。《汉阙铭文》的唱段,让冰冷的石阙有了声音;《水席溯源》的解说,让餐桌上的汤羹有了故事。这种“听觉激活视觉”的效果,让文化传播事半功倍。
神话则为一切提供了精神内核。无论是建筑的“中”字设计,还是水席的24道菜,抑或大鼓的唱词,都围绕着“大禹精神”展开——这种“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基因,让四项非遗形成了有机整体。
这份对文化的深耕,让“嵩山不一般水席文化有限公司”收获了业界的认可。在第八届中国大禹文化之乡艺术节上,公司因“将非遗传承与餐饮服务深度融合,让大禹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而荣获“特别贡献奖”。贺占有在领奖时说:“这个奖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嵩山的,给那些守护文化的老匠人,给每一个愿意听大禹故事、吃嵩山水席的人。”如今,这个奖杯就陈列在一层展馆的显眼位置,与“2020年登封市非遗保护优秀项目”“影视拍摄基地”“公益课堂教学点”等荣誉一起,诉说着餐厅的多元价值。常有剧组来此取景,镜头里,汉阙、水席、大鼓与演员同框,构成了“非遗在当下”的生动画面。
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阎洧涛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