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和保护意识的提升,“考古”近年来越来越“热”。记者昨日从文物出版社获悉,由今年88岁的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自述,郑州古都学会副会长、作家赵富海整理、撰写的《我们为何要考古:李伯谦自述》日前由该社最新推出。讲考古人生,说考古感悟,新书通过介绍李伯谦个人以及他的老师、同学、同事,回顾了那段激情燃烧的中国考古岁月,全书洋溢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为大众诠释了什么叫作“考古人生”。
还原真实的“考古学家”
众所周知,李伯谦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考古学家,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考古文博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还参与主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课题。他主持了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等多处遗址的发掘,并且一直从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青铜时代考古的教学工作——如此丰硕的成就,令大众对这位考古学家充满了好奇:他是如何走上考古道路的?几十年的考古生涯中,有什么特殊的心路历程?这本书的出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记者了解到,《我们为何要考古:李伯谦自述》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考古人生”,讲述出身贫寒的农村娃考入北京大学,并且留校任教,几十年从事考古发掘、教学研究,成为考古学界的泰斗,桃李满天下。上篇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讲述亲情、友情、爱情以及考古发掘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下篇是考古感悟,讲述他在山西曲村发掘晋侯大墓的故事以及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如何从考古发现中寻找夏文化。最后,他回答了“我们为何要考古”这个问题,讲述考古学对于修国史、探寻中华文明起源所起的重要作用。
历时两年终成书“朴素而高雅,温暖而有力量”
“做这本书,最主要的想法是告诉大家什么是考古、考古学家的真实生活又是怎样的。”谈及《我们为何要考古:李伯谦自述》一书的出版,责任编辑郑彤感慨良多,历经两年的反复修改打磨,她也在新书的出版过程中再次明晰考古的意义:“考古过去是很冷门的专业,考古工作很辛苦,很多人只是看热闹,并不了解考古人的工作、学习状态,不了解考古到底在干嘛、是怎么回事。用苏秉琦先生的话来说,考古是‘修国史’,李伯谦先生说的‘补史’,就是在寻找文明起源、寻找我们的根。”
郑彤坦言,新书虽然是“李伯谦自述”,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谨以此书向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致敬”,是考古人的“群像”;书中配有60多幅人物和考古发掘照片,不但有郭沫若、石璋如、贾兰坡、苏秉琦、张政烺、宿白、安志敏、邹衡、吕遵谔、俞伟超、张忠培、严文明等老一辈考古学家,还有张光直、许倬云等大家的身影。可以说,这些照片记录了几代考古人的风采,部分照片为首次发表,弥足珍贵。
在展现考古人的真实生活方面,郑彤对李伯谦的“故事”如数家珍:“书里讲了李伯谦先生小学、中学、大学的故事,是把他当成一个‘人’来写,他有他的喜怒哀乐,怎么出生、有什么家庭变故等。李伯谦先生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的成长经历也很励志。”郑彤介绍,从书中可以看到那个冬天没有厚衣服、穿着土布衣服走进北大的“穷孩子”的心路历程,“这些故事都很真实,甚至李伯谦先生最早到考古专业,也是被‘忽悠’去的,因为他当时考试的历史分数特别高。”
为了做好这本书,“讲好考古故事”,郑彤两年来茶饭不思,仅封面就设计了8版,书名一换再换,“赵富海老师在最初书稿里删掉了很多学术的内容,要突出考古的重要性和考古人群像,形成‘朴素而高雅,温暖而有力量’的基调。”
郑彤还特别介绍,这本书凝聚了很多人的感情和心血,如李伯谦的女儿提供了很多难得一见的珍贵照片。
考古人生值得书写
“李伯谦是思想者,他不但是考古界的一盏灯,更是考古界的执火者。这是我写李伯谦老师的动因:思想有深不可测的领地,却又永远不画地为牢。”谈及自己的创作缘起,赵富海坦言李伯谦60多年来“与古人对话,证历史、修国史”,是走在考古学前沿“时光隧道的执火者”。
赵富海长期从事中原文化研究与写作,30余年来,他用历史眼光打通古今,先后写出《老郑州》《历史走动的声音》《千秋二七》《中华文明的精神修炼与重塑》《南丁与文学豫军》等数十部著作。
在赵富海看来,河南是中国考古学的故乡,不仅是考古学前身宋代金石学的中心,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生地。在当下中国的考古学大省如河南、陕西、山西等地中,河南考古学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作为中原文明的中心,河南不仅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丰富地下文物遗存,更拥有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的考古学专家,他们的故事值得书写:“李伯谦先生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考古。从最初只是为了游山玩水,到真正认识考古,热爱考古,并且将其视为毕生的事业,他以实践给我们诠释了什么叫作考古人生。”
正观新闻记者 左丽慧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