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四篇章:郑之地

棉纺路:缕缕纱线“织”出一代人的芳华

在国棉四厂中街,邻里唠嗑中时常夹杂着苏、沪、浙等地口音,他们衣着干净整洁,言谈举止儒雅大方。“这些阿姨都是国棉厂的退休职工,他们从南方来郑州几十年了,为郑州的纺织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原区棉纺路街道四棉西社区党委书记冯建红说。

老郑州人说,棉纺路上,藏着郑州的青春。那时的新中国刚成立,郑州还叫“纺织城”。长不过3公里的棉纺路,是整个城市最繁华的所在。5个大型国营棉纺厂,10万纺织工人聚居于此。近半个世纪时间里,一条街撑起一座城。

10万纺织人在郑挥洒青春

1954年,19岁的上海青年袁鸿岗背着脸盆,手提木箱,风尘仆仆从上海来到郑州支援建设。“当时正赶上下雪,没想到郑州的天这么冷,真想掉头回去。”但是,创业激情留住了他。

棉纺路上的苏式老建筑 郑州日报记者 马健 摄

彼时,国家“一五”计划正在实施。战鼓擂动,千军万马挥师郑州,从1953年到1958年,相继建起了一厂、三厂、四厂、六厂、五厂5个国营大型棉纺织厂。投产后,10万纺织大军穿梭棉纺路,在生活区和厂区之间两点一线忙碌着。

一条棉纺路,从东到西,不过3公里,却像长长的时光隧道,在每一个时间站点,标注郑州纺织工业的辉煌——

1957年,郑州纺织工业总值为14347万元,占郑州市工业总产值的36.22%,跃居郑州工业第一位。

1958年,国棉四厂研制出我国首台喷气织机。

1959年,6家国棉厂(含国棉二厂)为郑州棉纺织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为4.5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460倍。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纺织工业一直都是郑州市经济发展的领跑者。数据显示,经济效益最好的年份是1981年,棉纺织行业实现利税3.3亿元,占同期郑州市全部地方财政收入的70%,创历史最高水平。

一条时尚街引领新潮流

“当时的棉纺路并不宽阔,只是介于厂区和生活区之间的一条小土路。”国棉四厂老职工介绍说。然而,就是这样一条狭长的土路,却承载了无数纺织人的青春。

国棉三厂历史文化街区效果图

​郑州的棉纺厂承担着“解决全国人民穿衣问题”的重任,棉纺厂建成后,缺乏熟练的纺织工人,国家出台引导政策从苏、沪、浙等地抽调大批女工支援郑州。

盛婉就是一名业务熟练的纺织工,当时受邀从上海来到河南。盛婉与11位同事一起,历经20余小时的火车,从上海抵郑,进入国棉二厂投入生产。在1956年的全国纺织行业细纱技术操作比赛中,盛婉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夺得了细纱接头操作的第一名,被誉为“闪电式接头法”。同时,她创下了一个人同时看管5台车、2000枚纱锭的纪录,首创“细纱高看台操作法”,再次赢得了全国第一的殊荣。这些创新操作法随后在全国纺织业得到了广泛推广,盛婉还被评为全国及省市的劳动模范。

尽管来了南方工人,郑州市纺织女工缺口仍然很大,几个棉纺厂又从信阳、商丘、周口等地急招大批女青年,10万纺织大军投入紧张的生产中,24小时机器不停,人员三班倒。“那时候有人专程从食堂送饭,接班的人不来,不下班。晚来仨小时,就晚下班仨小时。”老职工回忆道。

棉纺路成了一条“时尚街”。从上海、无锡、青岛等城市汇聚于此的时髦姑娘们,喇叭裤、连衣裙等大城市的时尚元素也被引入郑州。下班时他们身着流行时装,穿行大街小巷,就像一场场时装秀,也成为当时独特的风景线。随着技术进步和产品焕新,郑州还成立了毛纺厂、麻纺厂、丝织厂、针织厂、印染厂、内衣厂和化纤厂等各类纺织工业企业,传统纱锭织染成时装布料,做成的服装远销国内外市场,影响时代潮流。

量质提升挺起郑州纺织脊梁

在“七五”和“八五”计划期间,郑州市纺织工业更是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和设备更新,显著提升了行业的装备水平。郑州兰雀公司生产的“兰雀牌”纯棉靛兰防缩牛仔布在1991年荣获国家金质奖,其生产线甚至吸引了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的专程考察。同时,三棉公司生产的“嵩山牌”精梳涤棉府绸和四棉公司生产的“凤凰台牌”精梳涤棉细布也双双获得国家银质奖,众多产品荣获纺织工业部的优质产品奖。

郑州市棉纺织企业生产经营能力不断增强,先后建成一大批大中型工业生产项目,如国棉五厂引进了先进的3000头气流纺,国棉四厂引进了国际先进纺织设备,形成了一条能生产各类高质棉纱与优质坯布的生产线。到1990年,郑州市棉纺织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91亿元,比1985年提高16%;实现税利1.273亿元,比1985年提高21.47%。当年郑州市有大小棉纺织厂23个,总规模达6万枚纱锭。

1991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河南嵩岳纺织工业集团组建成立,该集团整合了郑州市7家纺织企业: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郑州印染厂和郑州色织印染厂。

1997年,郑州市政府组建成立郑州市纺织国有控股(集团)公司,与河南嵩岳集团合并,统一管理郑州市属纺织、印染、服装、化纤等国有资产。

统计显示,从1951年到2009年,国家对郑州纺织工业投入不到5亿元,同期财政税利100多亿元,占郑州市同期财政收入的一半。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市场变化,棉纺厂效益越来越差,先后破产、改制。“我1995年退休,没有回上海,而是选择留在郑州。毕竟,这里有我们的光荣和梦想。”已经90多岁的老人袁鸿岗介绍,从他19岁来郑州,到现在已经完全融入了郑州,这里是他的家。

博物馆珍藏棉纺记忆

斗转星移,70年后的今天,郑州纺织工业辉煌的历史也定格在国棉三厂老厂址建起的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在原国棉三厂办公楼与车间等文物建筑的基础上建起的博物馆中,展出的老照片与旧物件,再现上世纪荣光,让人们感受那段辉煌的郑州纺织工业历史。

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位于中原区棉纺路以北,原郑州国棉三厂厂区内,博物馆在保留原国棉三厂大门、办公楼、车间基础上,恢复办公楼西配楼,修建办公楼与车间连廊,对大门、办公楼维修加固,在原车间基础上新建博物馆主展区。

上世纪50年代,郑州国棉一厂、三厂、四厂、六厂、五厂5个棉纺厂生活区,由苏联专家设计的具有鲜明风格的庞大苏式建筑群林立,是当时郑州的标志性建筑。至今国棉三厂内还保留有30余栋苏式风格的住宅楼,住宅楼带有明显苏式风格,方正的楼体,斗篷式大屋顶。外墙粉刷成浅白或米色,露出青砖“筋骨”,华美中又不失庄严肃穆,被列入郑州市优秀近现代建筑。

记者走进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看到里面陈列着纺车配件、梳棉机试验机、有梭织机梭子以及有梭织机等珍贵老物件。黑白照片还展出那个时代的纺织女工纺纱的场景。厂区供销社、厂办公室、客厅以及三厂摄影等特色房间,就像“时光机”从今天穿越过去。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大家都熟悉的老物件:木红色印花陶瓷水杯、红白搪瓷脸盆等,这些场景如昨历历在目。“我就是三厂的,看看这些老物件,仿佛又回到我们那个火热的年代。”在现场,一位老者感慨道。

时光荏苒,一代纺织人的青春和年华被定格在眼前。“这些都是我们青春岁月中最珍贵的记忆。”一位老人说。在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的签到处,人们也纷纷留言,表达着对这个历史时期的深深眷恋。

苏式建筑变身历史文化街区

一代代纺织人的荣光不仅定格在那个火热的年代,也将以另一种形式重生,让人们记住他们为时代发展做出的贡献。当前,中原区正加快推进郑州市国棉三厂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通过修旧如故、补新如故、新建融故的设计理念,最大限度保持原有苏式建筑风貌,同时对内部结构进行系统性改造,更贴合商业经营的实际需求。

日前,记者走进郑州国棉三厂生活区,30余栋苏式风格的住宅楼已经被围挡挡住,里面正是热火朝天的改造场面。根据规划,郑州市国棉三厂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范围包括棉纺路、桐柏路、建设西路和工人路所围合的范围以及棉纺路北三厂大门、办公楼及车间区域,总面积36.5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14.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范围22.5公顷。目前,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作为项目首开区已正式开业运营。棉纺路以南生活区改造部分,21栋苏式建筑(4个组团)正在加紧改造中,项目运营团队累计对接商户542家,达成初步意向195家,预计最终将有200余家品牌落户街区。

项目突出纺织元素和地域特色,统筹产业、消费、文化等功能,以三厂中街为中轴线,划分“一街区、三中心”4个主题组团。定位以文化创新、青年时尚、快乐生活为核心,依托现有苏式老建筑,引入旗舰零售、文娱艺术、特色体验、潮流餐饮等特色商业,融合吃、住、游、购、娱、办多元要素,打造以纺织元素为特色、以文创博览为基础、以产业办公为补充、以体验旅游为支撑的都市旅游历史文化街区,通过“首店经济”引领新业态落地。

郑州日报记者 孙志刚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