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部署的一项校园民生工程。为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市教育、科技、文旅、体育等8部门联合出台新政,探索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今年首批试点先行,2026年春季开学全市有序落地。
逐步完善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体系
据介绍,“双减”以来,全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得到群众普遍欢迎。但是,随着这一校园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当前个别学校课后服务出现校内教师、资源不足,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需要等情况。
针对省会实际,市教育、科技、文旅、体育等多部门联合出台《郑州市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计划通过遴选一批合规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非学科机构参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丰富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实现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阵地与校外非学科培训优质课程资源有机衔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计划到2026年全市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非学科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机制更加健全,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坚持学生自主选择、自愿参加原则
为规范郑州市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简称非学科机构)参与义务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学校)课后服务。
《方案》明确规定:新政坚持公益属性、自愿申报、公开公正、动态管理的原则,充分挖掘校外优质培训课程,遴选一批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类等非学科机构参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非学科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必须坚持学生自主选择、自愿参加原则,学校和机构不得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参加。严禁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及课后服务活动。
今年试点先行 明年有序落地
《方案》明确,新政实施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其中,2025年7月~2026年1月试点先行。按照市内建成区、市开发区和县(市)三个层面,确定惠济区、经开区和新密市为非学科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试点区,其他非试点区县(市)选择区域内至少5所试点校,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方法步骤、日常管理、评估退出、安全防范和资金管理等。
2026年2月底,市教育局将适时召开试点经验推进会,总结三个试点区工作开展情况,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试点经验,部署非学科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2026年春季开学后,全市范围内有需求的学校有序落地非学科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满足学生课后服务需求。
2026年10月以后,各开发区、各区县(市)要建立非学科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学校引进的机构是有资质、信誉好、质量高的非学科机构;要形成引入机构名单、服务项目及引进费用标准,加强日常监管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要健全第三方监管机制,通过家校共同监督的方式强化引入机构开展服务过程中的自律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挂钩退出机制。
不得以引进非学科机构为由取消政府免费课后服务
《方案》规定,政府提供的免费课后服务不能满足学校及学生需求的,可适当引进非学科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引入非学科机构为学校课后服务的有益补充,不得以引进非学科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为由取消政府提供的免费课后服务。
非学科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其办学资质、企业信用信誉、从业人员执业资质、服务课程内容及质量、资金监管模式都需要严格“达标”。 按照计划,首届遴选的机构服务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其后可探索三年期限。
非学科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开展后,非学科机构负责日常运营主体责任,学校负责监督管理责任,各开发区、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年度的评估监测及退出管理工作。
课后服务坚持公益属性
《方案》明确,课后服务坚持公益属性,引进费用标准要通过招标等竞争性方式确定,要明显低于培训机构在校外提供同质培训服务的收费标准。
各开发区、各区县(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引进机构所需费用按规定纳入当地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需收取费用的,学校不得对收费加价、获取收益,不得截留、挪用、挤占。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非学科机构要与学校、家长签订课后服务协议书,且不得在协议书规定之外收费,不得委托家长(家委会)收费,要严格遵循学生或学生家长自愿的原则,并建立事前告知制度,经学生家长同意后方可实施。
引入的服务项目开展前,学校要将服务课程内容、收费标准、交退费流程、投诉电话等予以公布,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结合实际减免收费。
非学科机构不得参与学校学科类教学及服务
《方案》规定,非学科机构不得参与学校学科类教学及服务,严禁学校借课后服务名义与非学科机构联合办班。非学科机构及从业人员应服从学校各项管理制度要求,不得借机招生宣传、恶意在校招揽生源、扰乱学校教育教学和招生秩序等。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音体美劳等课程,严禁以非学科机构提供的课程代替。非学科机构提供的服务课程应当由学生自主选择、自愿参加,学校及非学科机构不得过度宣传和引导报名。
各开发区、各区县(市)要对非学科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实施监测指导,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工作调研,强化动态监测,层层压实责任。各级各类中小学校不得私自引进非学科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非学科机构一旦被遴选为进校服务“白名单”,不得转包他人或机构。
(正观新闻记者 王红 张勤)
编辑:宋雨馨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