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由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呈献、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策划的“中华文化节2025”在香港举行。其间,来自河南的甲骨文展览、少林功夫、越调亮相香港,迅速圈粉,展现了中原文化的魅力。
7月22日,作为“中华文化节2025”的重点项目之一,为期12天的“了不起的甲骨文”展在香港中央图书馆落幕。这场以“甲骨千年 见字如面”为主题的展览,吸引了逾2万人次参观,创香港同类专题展览参观人数新高,单日最高观展人数突破3000人。
“了不起的甲骨文”分为三大展区。文化展“溯源·见证”中,5件由甲骨文摹刻技艺还原的精品静静陈列,诉说着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演变历程;艺术展“活化·焕新”中,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设计的甲骨文数字艺术及装置,让古老文字与当代艺术碰撞出奇妙火花;科技展“穿越·对话”是热门打卡点,XR沉浸式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中,观众戴上智能眼镜,便能瞬间“穿越”到3000多年前的大邑商,与古老文明对话。
“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策展人陈楠(右一)为观众导览 受访者供图
展厅内,甲骨文百家姓墙前总是围着不少观众,大家兴致勃勃地在墙上寻找自己的姓氏,寻根溯源。现场的60余种甲骨文主题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从明信片、丝巾到折扇、冰箱贴,不少观众挑选着心仪的物件,把这份特别的文化记忆带回家。“通过这次展览,我真切感受到汉字旺盛的生命力,想立刻去河南看看!” 一位香港市民拿着刚买的甲骨文丝巾,难掩激动之情。
“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还将甲骨文广播体操首次引进香港。7月19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厅里,18名身着甲骨文文字T恤衫的香港小学生,跳起了别开生面的甲骨文广播体操。他们以身体为笔,将卯、走、舞、射等19个甲骨文字“画”在空中:双臂平推似“大”字开合,弓步沉腰若“射”字蓄力,忽而灵动似风,忽而舒展如鹤。这场展演让沉睡千年的古老文字在香江之畔“活”了起来,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香港信义会信爱学校校长林雅芬表示,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肢体语言,让学生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绵延文脉,可谓一举多得。这套体操自6月引入校园后,已成为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新窗口。
在此之前,香江之畔的河南文化热潮已因一场功夫盛宴提前升温。“好!”7月11日至13日,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内掌声雷动,喝彩声此起彼伏。能容纳1700多个座位的剧场座无虚席,河南省少林武术馆演出的大型功夫舞台剧《少林武魂》在此连演四场,场场爆满。
时长90分钟的《少林武魂》讲述了战乱中的一对母子失散后,幼儿慧光被少林武僧救起,在众僧人的关心与教诲下习武成长的过程以及母子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剧情跌宕起伏,少林功夫精彩震撼,二者完美融合,将中华文化的风韵和少林武术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河南省少林武术馆副馆长刘姗姗介绍,《少林武魂》自推出以来的20多年间,剧本不断修改提升,演员更是换了一茬又一茬。该剧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600余场,观众超50万人次。
此次赴香港首演,不仅有舞台演出,《少林武魂》剧组还携手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举办了“艺人谈”艺术分享会、“触摸导赏”互动体验、工作坊等活动。
少林功夫的刚劲有力让人叹为观止,而河南文化的另一面——婉转悠扬的越调,则为香港市民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艺术享受。早在6月25日至29日,河南越调剧团就已在香港掀起了一阵“河南风”,《收姜维》《李天保娶亲》等越调经典剧目接连上演,让香港市民领略到河南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演出间隙,剧团还举办了艺术讲座和互动体验活动。在讲座中,演员们向观众介绍越调的历史渊源、唱腔特点和表演技巧;在互动体验区,不少香港市民拿起马鞭,跟随演员学习戏曲基本动作,感受戏曲表演的乐趣。
“河南的文化艺术太丰富了!” 促成此次演出的香港祥美文化艺术公司董事总经理陈眉感慨道,“去年我们邀请了河南曲剧来港,今年越调和少林功夫都很受欢迎,未来还想把豫剧也带到香港。”
从甲骨文到少林功夫,从越调到文创,河南文化以多样的形式在香港绽放光彩。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莹莹)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