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万发

中国历代青铜器,可谓是数量众多,灿若星辰。如果把这些古代青铜器排个序的话,一定意义上,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泉屋博古馆所藏中国商代青铜鼓(图一)。该铜鼓是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由圆明园丢失的,依据著名金工家秦藏六所言,这一铜鼓首先由日本鹤居堂藤田弥助在中国购买,并带回日本由住友纯粹收藏的。

图一 泉屋博古馆藏铜鼓

我们之所以认为该鼓堪称是中国青铜器第一,是综合多种原因的。不只是因为这种器物少,最为重要的是该鼓所铸图像主题是中国古代帝喾(图二)和他的四妃一妾(铜鼓中以鱼代表,这是中国古代以鱼代表女性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这一文化至少可以早到7000年前的半坡文化时期)以及相关王和王朝的历史神话。这一中国早期帝系姓问题,是中国上古史最为重要的验证难题之一,也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界多年来最为引人注目的难题之一,自然也是中华文明历史最有价值的难题之一。该铜鼓表现的上古史神话牵涉到玄鸟氏陈逢氏娵訾氏和高辛氏有娀氏5个著名的上古氏族,这些氏族在一些若《上博简》等先秦文献中都有记载。其中玄鸟氏在该铜鼓中有表现,这即是鼓冠拟合上帝男祖的玄鸟鸮。该铜鼓图像还牵涉有10个上古史人物,尤为重要的是还牵涉到喾世、挚世和唐、商、周三朝。其之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之制,具体图像与《世本》、《帝系姓》、《孔子世家》以及《史记》、《天问》、《淮南子》、《吕氏春秋》等文献关于帝喾的记载密切相关,尤其与帝喾和其四妃一妾的历史神话高度相符。该铜鼓以确切无疑的考古学证据改变了近代以来古史辩学派的一些基础认知,尤其是顾颉刚先生四个打破的第一个,即打破“民族一元论”。从该铜鼓图像论证,至少商晚期已有民族血脉一元论这种属于大一统的认识是无疑问的了。该铜鼓也革新了多位学者有关中国上古帝喾及有关子孙世系是编造于西周初期的权威认识。也由此我们可以讲,帝喾的婚姻和子孙立唐、商、周国的历史神话(这是中国上古史帝系的核心问题)的主要结构和认识,至少在商晚期已形成。自然由该铜鼓的解读还可以发现,中国商时期还有不少青铜器图像与这一主题有关。同时该铜鼓作为礼乐祭祀的重要器物,其中神人(图三)是上帝,其与帝喾形成一种特殊映照,所以对于高度重视帝系姓(李零先生讲,“中国古史传说靠帝系而传”),注重礼乐和敬天法祖的中国文化而言,以这一少见的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并视其为第一,自然是实至名归的,我们很难再找到这样一件以图像集中表现中国上古史的核心即帝系姓的了。

图二 泉屋博古馆铜鼓喾与四妃一妾神诞神话图像

图三 帝喾像

该鼓内涵丰富,不只是直接与中国上古史有关,其造型和具体图像几乎都可在文献和早期思想史中找到呼应。对这些问题,我在《别了,疑古时代》和《兰轩谈古》博客中早有阐发。这其中有关该铜鼓鼓面问题,也曾有所论证,然而尚不清晰,所以对于这个颇有讲究的鼓面,兹予较为详实的论证。

泉屋博古馆铜鼓之鼓面整体为圆形,蒙鳄鱼皮。以鳄鱼皮蒙鼓,单从考古发现而言,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陶寺遗址的鳄鱼皮鼓(图四)是早期代表。至于商代,殷墟和山东滕县商墓中都发现了鼍鼓。《诗经》等文献也有不少记载。

图四 陶寺鼍鼓

古人认为以鳄鱼皮蒙鼓为佳。自然这首先得益于鳄鱼皮的质地适合蒙鼓。其次鳄鱼的生活习性与雷与鼓有自然和原始思维的联系也是重要原因。气象学中,鳄鱼出现或者雷吼与雷雨相关。《九江府志》记载,鳄鱼能吐雾致雨,声如鼓,欲雨则鸣,俗以電谶雨。《太平广记》记载,鳄鱼别号忽雷。这一文化在古代神话中有一些记载,象鳄鱼常是雷神的形象素材。《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其龙身而人首,鼓其腹为雷,符合鳄鱼的特征。《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中有声如雷的夔神,黄帝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林巳奈夫等先生认为泉屋博古馆铜鼓的神人是夔神,即音乐神,至今泉屋博古馆铜鼓依然标示为“夔神鼓”。从我们的论证可以断定,其和苍龙构成合同阴阳的北斗之形,而该神人本质则是上帝,即是北极星神,而非一般的夔神。从文献看,那些称之为夔的实际是雷神,也是音乐神,有的乐官以其为名。古人所谓音乐起始于太一的认识与这一认识本论并不矛盾。

古人认为鳄鱼皮蒙鼓最好在春季。《礼记·月令》记载:“季秋之月,伐蛟取鼍”,《大戴礼记·夏小正》中提到“二月,剥鱓以为鼓也。”取鼍往往在季秋,是为了待鼍生成。季秋之月,律侯似《白虎通》所谓的“终也,言万物随阳而终”,其时阳败于阴,枯竭之象也。于辰为戌。言万物尽灭,故曰戌。所以这一时节取鼍合于时令。鳄鱼皮蒙鼓往往在夏历二月,这显然是符合《周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天人合一文化的,是为了强调人事应同步于自然时节,蒙鼓时机相应雷出地的时节。

该鼓面鳄鱼皮图案设计独特。其中心骨版呈现为特殊的亚字形或者曰十字形(图五),这与鳄鱼背中心骨板组合造型的生物学特征有一定类似,但是设计者大胆地把其简化为十字形。这一简化简直是巧夺天工,意义非凡。这个十字形,与鼓面之圆形构成组合,正是卜辞中由雷和闪电组成“雷”字中的雷形(图六,不是殷墟时期诸多蹲踞式北斗神的圆形+十字形组合意思,其之意义是天和四方之中,即主题是表现北极的,其由蹲踞式神人负载,即北斗负极,拟人化即是“斗为帝车”)。这一雷形不只是在甲骨金文等历代“雷”字中有体现,在殷墟王陵木舁装饰图案中也似有体现。其是以连续的S形和圆形+十字形的雷形组成多个可能的雷字形(图七)。这一图案装饰于车舁之侧,可能表示车舆行走时的车轮若雷声滚滚。注意这个装饰是多个似雷字造型连接而成,其与卜辞的雷字形有所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其是装饰并且表示雷声滚滚所致。应该予以论及的是,该装饰图案有些类似目雷纹。

图五 泉屋博古馆铜鼓鼓面

图六 雷字演变

图七 殷墟王陵木舁

泉屋博古馆铜鼓鼓面蕴含的雷字形,自然与鼓声呼应。同时该鼓身还有主体取材于五步蛇的苍龙和鱼,又由于鳄鱼经常生活在沼泽等原因,我们可以讲,鼓面的鳄鱼皮质地和雷形以及相关鱼龙图像,可以证明该鼓设计中应该有雷泽概念,而雷泽恰好是古人认为的圣人最可能出生之地,象伏羲生雷泽,舜渔于雷泽等。古人的生殖崇拜之雷泽信仰,是有重要的原始朴素科学为依据的。现代自然科学证明,雷电能净化环境,雷电发生时,强烈的电化学、光化学作用,会使空气中的部分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杀菌作用的臭氧。因此雷电过后,空气中弥漫着少量臭氧,加之雷雨,则会明显更为清新,于是雷泽之地则被视为是清净神圣之净土,利于诚心正意,作法沟通神人,适合神人汇集的场景。商周沃盥礼仪之所以用青铜盘盉组合或者青铜盘匜组合,本质原因即是因为中国古代盉和匜存若雷泽之净水,这时青铜盘可以视为是雷泽象征。同时,雷电会使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合成二氧化氮,经过雨水溶解成为天然氮肥。雷电发生地区作物茂盛,即是这个原因。雷电还可造成空地间的电压,这增强了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以至

生长代谢则更是旺盛,甚至作物成熟期提前。古人不知这一现象的科学原理,不过依然从自然现象总结出阴阳相博之雷出现,则能滋养五谷,清除威慑山精石怪、山岚瘴虐等。于是基于雷泽的生殖崇拜在中国古代成为一种神人出现、神灵降临和生存繁衍的代表性信仰。泉屋博古馆铜鼓之所以把帝喾和其四妃一妾之婚姻繁衍神话铸造于鼓,毫无疑问,其中之一原因应为其时存在的雷泽生殖崇拜的文化使然。 

泉屋博古馆铜鼓鼓面十字形中可能还蕴含数术意义。两个鼓面鳄鱼皮形中心组成十字形的骨板从纵横看,一面为9与6个骨板作为纵横一行,另一面是5和8个骨板作为一行,这应该是以数字奇偶表现阴阳之气,并以十字形表现阴阳之气的交午(整个圆形+十字形表示雷)。《易·说卦》中有言“震为雷”、“万物出乎震”。古人还认为,雷为天地阴阳之气相博,其感为震,震有声则为雷,震生光则为霆(电)。显然鼓面的两个十字形中蕴含的数字阴阳和十字形交五,可以表现雷是由于阴阳而生的。《诗经·大雅·大明》所谓“天作之合”,最初是表明符合春天繁衍子孙的意思。结合《礼记·月令》记载的祭祀高媒神于仲春之月以及基于历法和易学的帝出万物于震的人文认知,则该铜鼓和鳄鱼皮鼓面以及其中心的十字形设计的一个重要含义,还在于提示了帝喾四妃一妾的子孙繁衍是在四季之春,仲春是其确切之侯。

卜辞中和文献中都有以鼓沟通上帝和祖先的,至今依然存在这一文化。泉屋博古馆的这一商代铜鼓,是一件重要的祭祀礼器,其以鼓和鳄鱼元素与雷和雷泽联系,并同时以帝出万物于震的文化认知和祖先繁衍的历史神话图像,来表现敬天法祖这一传统礼仪核心,一定意义上,这堪称是一部民族的神圣史诗!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