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巩义市文联名誉主席程韬光做客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以《德化风云:郑州百年商业的变迁与启示》为题,带领观众穿越郑州百年商业史。这位兼具学者与作家身份的文化名人,通过郑州百货大楼、亚细亚商场等经典案例,剖析了豫商精神的内核与城市商业基因的传承。讲座间隙,程韬光接受了正观新闻的专访,深入解读郑州商业文脉的当代价值。

商业血脉:3600年文脉与现代商业的对话

记者:有人说,郑州的商业血脉深植于3600年的商都沃土。能否结合郑州百货大楼、亚细亚商场等案例具体谈谈?
程韬光郑州商业文脉的绵延性非常突出,从商朝都城时期就开始积淀深厚的商业文化。郑州百货大楼作为老字号,见证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繁荣,也经历了改革的阵痛。亚细亚商场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创新的广告理念和营销手段掀起中国商业革命,成为里程碑式的存在。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这条文脉始终是郑州商业发展的绵绵动力。

记者:为什么说德化街是“活着的商业史书”?
程韬光:德化街自建成以来就是郑州商业的核心,承载了郑州商业所有业态的变迁。这里不仅是商业交易的场所,更是商业理念的孵化地——比如“诚信经营”的基因就源自这里。德化街得名取“育德化人”之义,在逐利的商业时代,这种提法本身就蕴含文化深意。它既记录过去,也映射当下郑州商业的多元化与国际化的趋势。

豫商精神:诚信与坚韧的当代突围

记者:豫商群体“诚信贞刚、吃苦耐劳”的精神特质,在当代商业环境中是否仍具现实意义?这种精神如何助力郑州在区域竞争中取得新的突破?
程韬光:诚信是商业的基石,尤其在市场经济中,它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至关重要。豫商的诚信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正是他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近年来,胖东来、泡泡玛特、蜜雪冰城等豫商代表的崛起,正是这种精神特质的延续。这种精神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郑州在区域经济中实现突围的现实动力。

记者:您毕业于经济法专业,现在转向商业史研究,这种跨学科视角如何塑造了您的研究方法?
程韬光:所有学问最终都可能归于交叉点。我的法律背景为商业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约束与规范视角,例如在《德化风云》创作中,法学思维让我更关注商业规则与伦理的互动。这种跨学科方法有助于揭示商业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

博物院使命:让商业基因“活”在当下

记者: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选址于商都遗址核心区、也是城市核心区(郑州一环),您认为这种空间布局如何体现“商都遗址保护”与“商业文明传承”的双重使命?
程韬光
:博物院建在商都遗址附近,本身就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保护。这种空间布局嫁接了郑州的过去与现在,让观众在参观中感受商业文明的连续性。它不仅是文物陈列馆,更是连接古今的“商业基因库”。

记者:您觉得博物院应如何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让年轻一代理解商业基因对城市性格的塑造?
程韬光“让文物活起来”,这一点至关重要。博物馆可以通过故事化、场景化的展览,向年轻人传递历史中的商业智慧。例如,讲述德化街的变迁、豫商的创业史,这些都能引导他们理解城市性格的形成逻辑。

记者:古代商都的多元包容特质,能否为郑州构建国际化商业话语体系提供资源?该如何挖掘?
程韬光
:郑州的多元商业文化是独特优势。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创立豫商文化品牌,同时利用交通枢纽优势,如航空、高铁等,架通全球商业文明,打造国际化平台。随着科技发展,郑州的后发优势将愈发显著,我相信郑州的未来会更好。


统筹:王绍禹
编辑:魏泽斌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