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人们总是不自觉地爱上“纸”?电子屏难以取代“纸”的部分是什么?如果没有“纸”,人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记者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获悉,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赵洪雅倾心创作的《叹为观纸:中国古纸的传说与历史》近日由该社推出,这部关于“纸”的历史著作,讲述了纸张在历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纸张从诞生到传播至全球的发展历程。书中,纸不再仅是载体,更是历史的述说者,从纸的源与流、美与用,解码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终极答案。
据了解,《叹为观纸:中国古纸的传说与历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纸张起源、发明的历史,以及纸张替代缣帛和竹木简,成为通用书写载体的演进过程;第二部分介绍纸张对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文化教育和经济贸易的深刻影响;第三部分介绍纸张和造纸术向东、西方传播的历史过程。全书依托于考古文物、古籍文献等原始资料,立足于对史实的细致剖析,并辅以114幅图片,带领我们进入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纸的世界。在赵洪雅看来,纸张不只是书写的载体,更是历史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纸张和造纸术,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该书编辑介绍,从《叹为观纸:中国古纸的传说与历史》中可以发现,纸的发展历程比人们想象中的更有趣。如中国最早对“纸”的文字记载实际上夹杂在一出西汉的“宫斗剧”中;古人的纸相当金贵,纸张的颜色也有讲究,百姓只能用白纸,青纸和黄纸都是皇家专属;丝绸之路还有个别名叫“纸张之路”,造纸术是通过战俘阴差阳错地传到欧洲的……本书不只讲述“纸”,更讲述了纸背后的鲜活人生,从“纸”的角度反观人类的社会与历史。
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张志清认为,造纸术作为“四大发明”之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纸虽轻薄,承载厚重。赵洪雅作为古籍保护的专业人士,这本书让人们穿越时空,从古今中外的广阔视野去了解纸之源、纸之史、纸之美、纸之用,认识造纸发明的伟大、文化传承的厚重。史料翔实,文笔精彩,引人入胜。
郑州日报记者 左丽慧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