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2日,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内,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郑州美术馆馆长罗鸣以一场题为《魏碑的欣赏与临摹》的沙龙,带领观众走进魏碑书法的雄强世界。活动间隙,罗鸣接受了正观新闻的专访,从魏碑的笔法密码、中原地域特色到民间书法的当代启示,深度解析这一书法瑰宝的文化基因,并畅谈在商都遗址开展书法沙龙的特殊意义。
隶楷交融的魏碑美学
记者:魏碑这种“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的美学特质具体是如何体现的?
罗鸣:魏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文字的统称,属于楷书体系的重要分支。它诞生于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特殊历史阶段,既有游牧民族的豪放气质,又因刻于石碑而自带刀凿的刚劲痕迹。
记者:此次讲座选址商都遗址博物院,您认为魏碑的文化基因与商都文化有何呼应?
罗鸣:商都是中华文明的轴心之一,而魏碑的繁荣地——河洛地区,正是北魏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的政治中心。两者都承载着多元文化碰撞的历史记忆。商都的青铜器铭文与魏碑石刻,一为金石永固,一为刀笔留痕,共同构成了中原“厚重、雄强、包容”的文化底色。
中原魏碑是儒家规范与地域性格的碰撞
记者:中原地区的魏碑作品在风格上与其他地区(如凉州、平城)有何独特之处?
罗鸣:中原地区的魏碑体和凉州体、平城体相比,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自己独特的生命特征。我们中原地区的魏碑作品更能体现出被儒家思想浸润的特征,比如更强调对称性、结构的稳定性,更强调严谨和规范。
记者:您认为民间书家与工匠对魏碑风格的形成有何影响?
罗鸣:民间书法是魏碑的“活水源头”。工匠在凿刻时往往加入个人发挥,比如对笔画粗细的随机调整、结构的自由变形,这些“不完美”反而赋予魏碑鲜活、质朴、灵动的生命力。当代书法创作缺乏的正是这种“野性”——我们太追求技术完美,却丢了原始的创造力。我常建议学生多临摹民间墓志、造像题记,从中汲取“规矩中的意外之美”。
当代传承要从临摹到创造
记者:书法爱好者临摹魏碑时,如何避免“新手误区”?
罗鸣:魏碑书法的学习和临摹是当代书法的一个重要方阵。应该说,有大量的青少年书法家、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在学习魏碑书法。作为楷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魏碑书法的风格特征非常明显,需要我们在不断练习中摸索出它的一些书写规律、结构特征和审美取向。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年轻人深入到魏碑世界的精神内核之中来汲取营养。
记者:您觉得在商都遗址举办书法沙龙,对公众理解本土文化有何意义?
罗鸣: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是郑州的“商城之心”,而魏碑是中原书法史的“基因库”。在这里讲魏碑,就像在故土上寻根。通过现场临摹、互动体验,能让公众直观感受到书法不是高阁中的艺术,而是刻在石头上的历史,是先民们用刀笔写下的“精神史诗”。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比单纯的展览或讲座更能激活公众的文化认同感,是对中原书法的一个很好的传承。
统筹:王绍禹
编辑:魏泽斌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