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河南又“长”出一家博物馆?

是的,就在今天!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

免费面向公众开放!

快跟随第一批入馆游客,开开眼——

7月16日,在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翟泉村南,新落成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展露雄姿,这座从遗址中“长”出的博物馆,正努力令沉睡千年的都城遗址焕发新生。

馆前汉阙巍然,夯土墙垣厚重如山,远处千年古刹白马寺的悠扬钟声隐约可闻。这座毗邻大遗址、与古刹守望的建筑群落,向公众敞开怀抱。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行经汉魏洛阳故城时的千年喟叹,于此刻被赋予具象的当代回响——沉睡千余载的都城历史,正透过精心陈列的文物与沉浸式的空间叙事,迎来震撼人心的苏醒。

建中立极:一座微缩都城的当代重生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殷殷嘱托犹在耳边。

汉魏洛阳故城,历经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六朝建都,作为都城累计长达600余年,建城史近1600年,是我国古代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2014年,其作为“丝绸之路”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驻足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前广场,举目北望,气势恢宏的博物馆建筑群,本身便是对汉魏气度的深刻致敬。

主体建筑取法汉魏传统高台规制——筑草阶高台,宫墙环绕中心大殿,整体宛若一座微缩的都城模型自大地升起。建筑语言凝练而恢宏,无声诉说着那个时代“非壮丽无以重威”的都城营造理念。

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空间秩序的再现。从南至北,正门、汉阙广场、候车廊、拱桥、核心展厅……一系列建筑沿中轴线次第展开。

这条轴线,是对汉魏洛阳城“建中立极”神圣空间秩序的深情复刻,让今人得以直观触碰古代都城规划的灵魂。

作为洛阳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家族的新成员,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以219亩的辽阔胸怀、2.9万平方米的恢宏体量,成为镶嵌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西侧的一颗文化明珠。

瑰宝荟萃:千件文物解码丝路起点

熹平石经石上传奇,承载儒家千年智慧;东罗马拜占庭金币,记录丝路传奇;永宁寺佛头永恒微笑,穿越时空诉说哲理……汉魏盛景,在保护传承中再现。

步入“天中国史——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策展的匠心令人耳目一新。展览突破单纯时间脉络,以“总—分—总”的宏大构思,精心设置了“中”“合”“同”三大主题展厅,构建理解汉魏洛阳城的多维棱镜。

在“中”之厅,都城制度的森严气象扑面而来。瓦当上“维天降灵”的铭文、建筑构件上清晰的方位刻度、宫城布局的精巧模型,共同编织出“帝国心脏”的秩序图谱。这里,是“中国”概念在都城营造上的物质结晶。

“合”之厅则涌动着民族融合的磅礴浪潮。千余件(套)珍贵文物汇聚一堂,无声讲述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部族在此碰撞交融、文化血脉偾张奔流的壮阔史诗。

“同”之厅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在这里,数字化多媒体互动展示方式是一大亮点。游客可以闻古代香料的味道、看动态的《洛神赋图》,通过互动设备了解在汉魏洛阳城创造的彪炳千秋的卓越成就,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

无数珍宝共同印证着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作为“丝绸之路”无可争议的东方起点,汉魏洛阳城曾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世界之都”,鼎盛时人口超百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之一。

自1962年起,考古学家对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展开了系统发掘,出土了约2万件(套)珍贵文物。近年来,洛阳市在全国率先打造国家大遗址保护3.0版本,随着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汉魏洛阳城的宫城格局基本显现。

活化新生:大遗址焕发时代光华

随着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的相继开放,洛阳向世人全面展示了世所罕见的“五都贯洛”城市奇观。

而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的功能远不止于展示。它是一座集纳了多重使命的文化中枢——总序厅引领探秘之路,沉浸式专题陈列厅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撼体验,临时展厅预留文化对话的灵动空间。

深藏其后的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中心、图书资料档案室,以及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则为其注入了强劲的学术引擎与持续的研究活力。

“这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个综合性文化平台。”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馆长慕鹏说,“它将成为中国早中期都城文化研究的重镇,不仅是汉魏洛阳故城考古成果向世界发声的窗口,还是文化遗产监测保护的核心枢纽,更是全国大遗址沉浸式保护展示的创新实践基地。”

从西周肇始,历经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辉煌与沧桑,作为都城长达600余年。汉魏洛阳故城,其兴废轨迹深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发展的壮阔图景之中,更为隋唐盛世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

如今,这座从遗址肌理中“生长”而出的博物馆,正以其磅礴之姿与深邃内涵,邀请每一位来访者步入时光长廊,与国之瑰宝面对面,在无声的对话中,唤醒那沉睡千年的历史记忆。

(来源 河南日报)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