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四篇章:郑之地

商都管城 郑州之根

郑州,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管城区是郑州商代都城遗址所在地。商都管城,郑州之根,黄土之下,有商之城,诉说华夏文明;地表之上,城垣巍耸,见证时代变迁。

作为中国都城建制的创始之地和郑州设立最早的城区,管城区守好“老”的底色和文脉,拓展“新”的内涵和意蕴,接续演绎“以古闻名、以新出彩”的故事。

探究管城,从历史深处走来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成汤建商,盘庚迁殷……一个个神奇故事,在管城区这片土地上精彩上演,沉淀着神奇和厚重。

“管”的由来,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姬发,在商朝末年灭掉殷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史称西周。遂把商都地区划分为三个封区,派自己的三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和八弟霍叔处驻守统治,辅佐武庚管理殷商遗民,史称“周三监”。管叔鲜是“周三监”之首,成为西周初年第一个被授予方伯的诸侯。管叔鲜分封地,建立管国,就是现郑州市一带。

从西周建立管国开始,经历东周、秦代、西汉、隋开皇元年、唐代等朝代更迭,1953年,郑州设立回族自治区,自此后多次易名,陇海区、金水回族区、向阳区、向阳回族区……直至1983年7月,正式更名管城回族区。她历经沧海桑田,成就一部波澜壮丽的史诗画卷。

溯源商都,从一块陶片说起

商城的发现是从一个小学教师开始的。南学街小学教师韩维周,因为喜爱古迹,就经常到郑州城外施工现场探古。1950年的秋天,韩维周再次来到郑州城南二里岗一带探看,结果发现一些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酷爱考古的韩维周意识到这些前所未见的东西非同寻常,立刻拿到文物部门进行鉴定,令人惊喜的是,陶片和石器被确定为商代遗物。这些古物的发现,无意中撩开一座商朝王都的神秘面纱,立刻引起考古专家的注意。

1951年春天,中科院考古所河南调查发掘团来到郑州深入遗址采集标本,进一步推断这里为重要的商代遗址,时代比安阳殷墟更早。这一重大发现,立刻引起国内考古界的重视。

1952年夏天,全国第一届考古人员训练班实习分队来到郑州,以二里岗遗址为重点进行试探性的发掘。自此以后,郑州商代遗址考古发掘拉开序幕。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挖掘与考古学家安金槐密不可分。安金槐,中国著名考古学家,1921年出生于河南登封,1948年毕业河南大学历史系,1950年起投身文物考古工作,以商代考古研究著称,尤其以郑州商城的发现和夏商周断代工程贡献闻名。‌‌20世纪50年代主持郑州商代遗址发掘,首次确认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王都(隞都),提出二里岗文化的考古学分期,奠定商代早期考古框架。

历史昭示后人,人们始终铭记着他们的名字。如今,在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矗立着考古学家安金槐、韩维周的塑像,昭示着后人尊重历史,仰望古人探索轨迹。

“自郑州商城建都以来,经历大约3600年,在郑州商城这块土地上,一直是郑州城池的所在地。一个城池,延续3600年,这在中国古都史上绝无仅有,即使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极为罕见。所以,郑州商城不仅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城市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管城区文物局负责人如是说。

在这片区域内,有谱写中国城市建设史新篇章的商代王城,周边还集聚着各个历史时期丰富的文化遗迹:东汉文庙,唐朝开元寺、夕阳楼,元代北大清真寺,明代城隍庙、天中书院,清代岳氏民居,文化遗存横跨夏、商、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其间,串联起郑州3600多年的辉煌历史,诉说着文脉源昌。‌‌

薪火相传,绽放一路华彩

寻味郑州哪里去?巍巍亳都有管城!这里的老建筑、老街巷、老物件、老吃食等,承载无数的历史记忆,塑造着独特的文化气质。

2016年8月,市委、市政府作出“提速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提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整体按照2.52平方公里起步区、5.6平方公里核心区和9.6平方公里商都历史文化区三个层次,有序实施推进。先期推进商都博物院片区、书院街片区、亳都古巷、开元寺·塔湾古街、夕阳楼片区等片区改造。2016年8月27日,管城区召开商都历史文化区起步区工作动员大会,拉开商都历史文化区的建设序幕。2017年6月16日,商都历史文化区启动全球招商,经过10余次市级以上的专家评审会和咨询会,反复修改完善。2019年11月,商代都城遗址空间规划方案完成,形成统筹科学的顶层设计“规划图”,高起点高质量推进商代都城遗址3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全域开发、全景建设。围绕“一环、一园、六大核心街区、六大协同风貌区”,倾力打造世界级大遗址保护典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和国家中心城市高品位文化主地标、城市会客厅。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管城区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管城特色”的要求,以“挖掘历史、有机更新、提升品质、彰显特色、传承文化”为思路,以绣花功夫、匠心精神,推进整街坊靓化工程。“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植入新经济、新业态、新场景,打造‘新烟火’生活美学引力场、叙事性文化场景体验街区。”管城区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海路介绍说。

管城区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展示地、国际消费中心高地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持续深化商代都城保护开发利用,一体推进文化赓续、功能完善、风貌重塑和产业升级,重点推进亳都·新象、塔湾古街等22个项目建设,讲好商都故事,塑造“漫步商都”等文旅IP,推动商都历史文化区5A级旅游景区创建,全力打造城市文化和经济中枢。

清真寺街,是管城区的一条千年老街,全长约790米、宽5米,郑州北大清真寺便坐落在此街。“以前街道坑洼不平,生活在这里多有不便;再看看现在,一步一景,出家门就能旅游。”今昔对比,令老街坊海新景感慨良多。

一街一景致,一街一特色。维新街,也是一条老旧背街,经过创意改造,把家装中“简中式”的风格运用其中,使其变为整洁且充满韵味与活力的小巷。

阜民里城市更新文旅融合项目,总占地面积61.3亩,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其坚守百年街巷的格局肌理与近代郑州建筑风貌体系相伴相依,实现了文旅融合创新发展。2024年年底,阜民里全新归来,立足独特的厚重文化底蕴,构建“文化+、旅游+、商业+、城市+”的产业业态和文化形态,与古为新、串珠成链,培育消费场景,发展新兴业态,推动文化资源由“软实力”向“硬产业”转变。

亳都古巷文化片区,是商代王城遗址核心板块最早开工的一个片区。建设中的亳都古巷片区英姿初现,如今,顺城街、平等街、清真寺街、商城考古遗址公园、宫殿区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商都遗址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院开馆迎宾,东城垣博物馆、东南城垣考古研学中心投用,商都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不断提升,成为“网红打卡地”,“老城复兴”正从历史荣光中加速走来。

老城复兴,古都新生;商都管城,“新”潮澎湃。管城,你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一路繁华、一路向前。

郑州日报记者 王思俊 王红 文 马健 图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