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战场,人喊马嘶、杀声震天,
如何清晰有效地传达指令?
靠喊肯定不行,那该怎么办?
答案,就藏在“击鼓鸣金”这个成语之中。
古有“六鼓四金”,
击鼓进军,鸣金收兵。
铎为“四金”之一,
与錞、镯、铙共同组成了战场上的“指挥中枢”。
“铎,大铃也”
铎,是一种古代乐器,
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
其主体多以青铜或铁铸造,形似铃而略大,
《说文解字》就直释说“铎,大铃也”。
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养子伯铎,
通长11.4厘米,口宽6.8厘米,重0.2千克,
1994年河南南阳桐柏县月河镇出土。
养子伯铎,春秋中期,河南博物院藏
此铎形制规整精美,
铎体短阔呈合瓦状(类似两片瓦对合的形状),
凹弧形口,曲势深,中空无舌。
舞部连接长方形中空柄,
柄首略大,柄身前后有穿孔。
铎体正反两面均饰有繁复的蟠虺纹,
并铸有铭文:正面“养子伯”,背面“受作铎”。
据考证,此为嬴姓小国养国国君“养子伯受”所有。
它的出土,为研究淮河流域东周考古,
以及中国古代工艺史和音乐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养子伯铎,春秋中期,河南博物院藏
铎最初主要用于传达政令、军令。
随着时代演变,其功能逐渐延伸至建筑领域,
常作为装饰悬挂于塔檐或殿角。
北魏《洛阳伽蓝记》描绘达摩登临永宁寺的景象:
“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
生动展现了铎作为建筑饰件时其声的清越悠远。
“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铎的发声核心在于其内部的“悬舌”,
而舌的材质,决定了它的不同使命。
以木为舌称木铎,
其声温厚,主要用于宣示政令、施行教化,
象征着文教的传播。
久而久之,“木铎”本身也成了思想与政教传播者的代名词。
《孔子讲学图轴》 孔子博物馆藏
《论语·八佾》中,
卫国仪邑的地方官就用“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来赞誉孔子,
视其为承天命教化世人的象征。
刘勰《文心雕龙》亦言:“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
以木铎比喻文化力量的深远影响。
以金属(多为铜)为舌者则为金铎,
其声锐利,穿透力强。
在杀声震天的战场上,
金铎之声能破空穿云,
是传达军令的关键利器。
《周礼·大司马》记载,
春季军事训练时,
“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阵),如战之陈(阵),辨鼓铎镯铙之用”,
说明士兵需熟练掌握包括金铎在内的各种信号乐器的指令含义。
外卒铎,战国,故宫博物院藏
郑玄注《周礼》有言:
“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清晰点明了二者截然不同的功用分野。
“鸣鼓而攻,鸣金收兵”
在严谨的军事信号体系中,
“四金”(錞、镯、铙、铎)与“六鼓”并称,
“击鼓进军,鸣金收兵”,
八字箴言,道尽了古代战场最核心的律令。
双虎钮青铜錞于 ,东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诚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所揭示:
“金鼓以声气也”——这些青铜乐器的轰鸣,
正是激发、凝聚与指挥三军士气的生命线。
《周礼·地官·鼓人》亦有记载:
“金鼓用以节声乐,和军旅,正田役。”
调控节奏,协调步伐,规范进退,
一切军令,尽在金石铿锵之中。
云雷纹青铜大铙,西周,福建博物院藏
“四金”并非孤立,
它们构成了一条环环相扣、精准高效的“声音指挥链”:
錞 (chún):以金声调和鼓音(“以金錞和鼓”),
增益威势,凝聚号令;
镯 (zhuó):以节奏约束鼓点(“以金镯节鼓”),
统一步伐,整齐动作;
铙 (náo):以高亢之声止息战鼓(“以金铙止鼓”),
号令立止,效力绝对;
铎 (duó):以清越之鸣传递鼓令(“以金铎通鼓”),
铎声一起,军鼓齐作。
养子伯铎,春秋中期,河南博物院藏
“四金”形制精密、功能分化,
是古代卓越青铜铸造工艺与高度发达的政治军事智慧深度融合的结晶。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在田猎围捕的号令中,
在重大政令的宣示场合,
这些青铜铸造的“声音指挥官”,
以其独特而明确的语言,
维系着庞大组织的秩序,
驱动着千军万马的进退。
(正观新闻记者 张晓璐)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