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人跳槽机率高,“I”人好拿捏?
据封面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贵州一公司在招聘中要求求职者先进行550道题的MBTI人格类型测试(以下简称MBTI测试),并声称想要招聘“ISTJ”人格的员工,测试结果将作为面试审核标准。此事引起广泛热议,不少人表示“太离谱了”。
网友吐槽招聘要求做性格测试(图源网络)
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以性格测试来了解求职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MBTI作为近年备受追捧的性格测试,其非歧视性的人格分类方式不但利于自我探索,也能让其他人更快更好地认识自己。
然而,当这一辅助工具变成招聘的刚性门槛时,其意义就走向了反面。一方面,MBTI测试本身具有局限性。人的性格是复杂且多变的,单凭四个字母来代表一种人格,未免有失偏颇;另一方面,测试结果暗藏可操作性。提前了解招聘需求和偏好,就能按着其喜好进行回答,难以保证真实客观。既不准确又不公平,将MBTI作为硬性审核标准,构成就业歧视,侵犯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我国《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拒录“E”人,这本质上和年龄、地域、性别等隐形就业歧视别无二致。
对于企业而言,使用MBTI的目的在于更好了解求职者,为其安排更适合的工作岗位。若过度依赖,可能会失去许多潜在人才,且败坏自己的口碑。无论如何,选拔人才应秉持全面、科学、公正的原则,回归对求职者专业技能、发展潜力、综合素质的整体考量。
某社交平台上,“如何在公司面试做性格测试保证不被淘汰”的经验帖浏览量居高不下。有人会为了求职而“爆改”性格,还有人不惜花高价买一份“稳过”攻略。迷信性格测试,徒增求职焦虑。长此以往,必将助长虚假与功利的不良风气。
于个体而言,每个人都独一无二,不要被性格测试左右,也不要急着把自己装进框里。于社会而言,每个人凭真本事公平获得机会,社会活力与效率才会真正释放。
对新型就业歧视说“不”。如果“HR”们也有MBTI,那一定是“量才录用、因岗择人”。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