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新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此次增列的新专业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的牵引作用,其中文旅相关专业备受关注。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以及“文旅+百业”和“百业+文旅”的不断发展,从沉浸式文旅演艺到智慧化旅游服务,从个性化文化体验到创新型文创产品,文旅产业对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结构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作为人才供给的重要力量,纷纷增设新型文旅专业以响应市场需求。

增设新专业适应市场发展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在全国率先开设四年制“人居设计”本科专业。该专业更注重以交叉学科的流变复合框架构建“人—居所—生活方式”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全维度品质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表示,“人居设计”的培养体系呈现“能力为核”“交叉为径”“多元发展”的特点,采用“理论+应用”的特色双链制必修课程体系。通过可选择性的“平行专题设计+个性化选修”,为学生提供多元培养路线。“专任教师学业导师+设计实践导师”双轨制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从设计原理到行业应用的全维度训练,让学习不局限在课堂,为学生在“人居设计”方向的行业实践、职业发展和研究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应对未来设计行业市场的快速变化趋势。

阮昕介绍,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致力于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实践”的设计通识教育,以“学科交叉”为特色,着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大设计”人才(即设计通才与管理英才)。“‘大设计’的教育本质是为了满足当代社会的‘完人培养’需求,而非过早的‘专业化’。”他说。

一位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说:“在AI时代,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被逐渐替代,而提出有价值的思考变得可贵——这正是学校教我的:设计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把无数信息沟通起来的能力。”

在上海戏剧学院,数字演艺设计专业聚焦前沿技术在数字演艺领域的创新应用,以“舞台艺术本体+数智技术赋能”为核心,整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学科优势。开设的人工智能艺术、三维建模与引擎开发等跨学科课程,让学生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介绍,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实战与校企协同平台,学生可直接参与智能演艺策划、数智影像开发等高规格项目,通过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联合培养机制,以及针对文化和旅游部“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元宇宙叙事等新兴需求的专项实训,强化技术美术与跨媒介设计能力。

复合型人才更好讲述中国故事

“很多沉睡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散落在民间的非遗技艺,它们和当下的年轻人之间仿佛隔了一堵墙。如何打破这堵墙?游戏化、数字化的语言就是最好的钥匙。”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顾群业表示,创办游戏艺术设计专业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他介绍,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由“文化层”“技术层”“应用层”构成。“文化层”带领学生深挖传统游艺、非遗美学的基因,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技术层”将AIGC、Unreal引擎等行业较火的技术融入每门专业课,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应用层”则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参与到项目中,积累实践经验。其目的是培养既懂艺术、又懂技术、更能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批真正有文化使命感的‘数字手艺人’。”未来,顾群业希望学生能用游戏引擎、AIGC、交互叙事这些前沿的工具,为文化IP做数字化的转译和场景重构。“他们不仅是技术的掌握者,更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顾群业说。

校企合作实现更好就业

近日,2025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艺启新程、职遇未来”校园双选会举办,以多元校企合作生态构建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的平台。来自上海、江苏常州等地的45家企业带来近600个岗位。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副校长熊伟忠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点,寻找相应的企业和岗位。

有企业代表提出,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推行项目化教学,将企业真实项目提前引入校园课堂,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度对接企业需求,真正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的无缝衔接。“校企双方达成的共识将有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培养更贴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多方共赢。”熊伟忠说,本次双选会既为企业输送适配人才,也为毕业生搭建优质就业平台,更以校企深度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

上海戏剧学院的数字演艺设计专业将于2026年9月迎来第一批新生,“未来我们将通过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等院团的联合培养项目提供实习直通渠道。”黄昌勇说,同时将对接元宇宙叙事、智慧文旅沉浸式体验等政策扶持领域的新兴岗位。联动“全国数字演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行业资源,精准匹配紧缺职位,确保毕业生高效衔接市场需求。

“我们拥有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与全球化校友网络,为新专业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与领军企业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开展选调生政策解读等公务员专项辅导;通过场地支持及导师指导,助力创业项目孵化;同时,提供国际组织实习推荐等多元化服务,形成覆盖职业发展全周期的支持网络,全面赋能学生职业发展。”阮昕说。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青旅”)在招聘文旅新型专业毕业生时关注两大维度:能力的综合性与潜力的可塑性。“大学生是社会的稀有资源,我们更看重德才兼备的综合素养。新型文旅人才需具备‘一专多长’的能力结构,在系统思考与整体视野上多下功夫。”中青旅首席品牌官徐晓磊认为,员工的可塑性——包括持续学习能力、自我提升意识等,才是决定职业发展的关键。如何判断候选人的可塑性?徐晓磊总结出三大特质:好奇心、热情和毅力。

入职后,中青旅为新型文旅专业人才设计了清晰的培养路径。首先是通识型培养,所有新入职大学生需参与为期3个月的轮岗,在职能部门与一线业务之间双向体验。在专才型发展方面,企业通过实际工作考察员工能力特长,同时员工可根据自身兴趣提出发展方向,形成双向匹配。在职业发展路径方面,中青旅分为管理型路径和专家型路径,让员工根据自身特质选择。

“学生的未来,是我们最关心的事。”顾群业说:“对学生的就业支持是贯穿始终的全周期体系。我们与腾讯、华为等头部企业建立了产业学院,实现了‘入学即入职’的深度绑定。此外,还会把学生的毕业作品直接推送给合作企业,用作品实力为他们背书,同时,邀请优秀校友回来做导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闯过求职的重重关卡。”

在AIGC浪潮席卷设计行业的今天,文化基因与技术引擎深度融合,通过有社会价值的实战项目,培养出一批既有市场竞争力、又有文化担当的中国设计新力量。顾群业相信,这批“数字手艺人”将是未来文旅数字化领域最宝贵的人才。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荣坤)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