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至24日,古都郑州迎来了一场陶瓷界的盛会——“大唐・青花瓷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学术讨论、青年沙龙、实地参观调研等环节,吸引众多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唐代青花瓷的历史溯源、工艺革新、丝路传播及现代价值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群英荟萃,共话唐青花学术盛宴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复旦大学教授沈岳明、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建毛、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小琦等知名专家,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扬州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国内外顶尖文博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在学术研讨环节,专家们各抒己见,分享了各自在唐代青花瓷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独特见解。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让与会者对唐青花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

此外,专家学者们还实地参观考察了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丝路华章——大唐青花瓷瑰宝展”、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巩县窑遗址、巩义市博物馆等地。近距离观察唐青花文物及遗址,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直观的依据。

唐青花:改写中国陶瓷史的璀璨明珠

作为中国瓷器主流品种之一,青花瓷以其清新典雅的风格、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长期以来,青花瓷被认为成熟于元代,但不断出土的考古发现改写了这一认知。

进入21世纪以后,“黑石号”沉船唐代青花瓷盘的展出、巩义黄冶窑遗址的抢救发掘,以及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州上街唐代墓葬发掘出土的白釉青花瓷塔式罐,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证实了唐代中晚期,我国已掌握青花瓷烧制技术,巩县窑生产的唐代青花瓷,正是青花瓷技艺的源头。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表示,唐青花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巩县窑作为北方较早的窑场之一,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盛唐时期,其生产白瓷、三彩、黑瓷等多种瓷器的工艺已相当成熟。晚唐时期,陶瓷技艺、质量及原材料应用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为唐青花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唐青花也是丝路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中原地区的匠人们汇聚中外文化优秀元素,创造出这一艺术瑰宝。

郑州:当之无愧的“青花瓷故乡”

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首次出土唐代青花瓷片,当时学界对其认知尚不明确。上世纪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白底蓝彩标本被发现,它们一致将青花瓷的产地指向郑州巩县窑,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研讨会上,“唐青花是青花鼻祖”“郑州是青花瓷的故乡”“巩县窑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唐青花产地”等观点引发热烈讨论。巩县窑是古代巩义地区窑场总称,以黄冶窑、白河窑为代表,创烧了中国最早的白瓷器,诞生了唐三彩和唐青花,是青花瓷文化的璀璨起点,展现了唐代陶瓷艺术的巅峰。

孙新民指出,扬州唐城遗址及“黑石号”沉船文物与巩县窑遗址出土的唐代青花瓷器(片)完全相同,说明它们均为巩县窑产品,巩县窑就是唐青花的发源地。巩县窑遗址经多次考古发掘,为了解唐青花烧造情况提供了丰富实物资料。

河南省文物局二级调研员陈彦堂表示,郑州地区出土的青花瓷器与学界定义的青花瓷标准完全吻合,世界上最早的青花瓷产自郑州巩县窑。青花瓷的诞生是中国陶瓷界的里程碑式突破,它确立了以钴料作为蓝色装饰的传统技艺,开创了全新艺术门类,其展现的蓝色审美不仅源于中国传统,更对世界审美取向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在欧洲的绘画作品和宫廷收藏中,都能看到中国青花瓷的身影,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地创烧的青花瓷器在造型风格和图案布局方面也能找到中国青花瓷的渊源。唐青花作为黄河文化使者,将东方美学精髓播撒至世界各地,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中南半岛、中东及北欧地区,都能看到其对当地文化的深远影响。

通过窑址考古、文物比对和文献考证,与会专家一致认定,巩县窑是迄今唯一已知的唐代青花瓷产地,郑州成为青花瓷技艺的源头,是当之无愧的“青花瓷故乡”。

研讨会:开启河南陶瓷文化发展新征程

此次研讨会不仅达成了多项学术共识,更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研究方向,为古陶瓷研究、中华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有利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石自社称此次研讨会是陶瓷界的盛会,也是全国首次专门为唐青花举办的研讨会,意义非凡,必然能成为陶瓷界的一个里程碑。郑州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串联起了大郑州地区的历史脉络,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唐青花的研究,更是对郑州历史文化的深入探讨。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河南作为中原地区的核心,可借助瓷器传统产业与世界对话,推动创新发展。现有的瓷窑遗址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应保护好、传承好并充分利用好,通过发展文旅文创产业,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河南借助“一带一路”再次闪耀世界。

任志录认为,此次郑州唐青花系列活动非常重要。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存在局限性,观点也可能存在差异,通过这样的会议,大家得以相互启发,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将唐青花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唐青花学术会议深度交流探讨在国内尚属首次,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唐青花的认识。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荣誉研究员李宝平也提出,此次郑州举办的唐青花系列活动对推动学术研究及公众教育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巩县窑是唐青花之产地,郑州打造‘唐青花的故乡’这一IP,既明确突出了时代之早,也避免了可能会有的无谓争议。”

唐青花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胸怀。“大唐・青花瓷学术研讨会”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当郑州以“青花瓷故乡”之名走向世界,这场研讨会播下的种子,必将在未来绽放更加绚丽的文明之花。

正观新闻记者 左丽慧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