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水轻轻拂过勿里洞岛,沉睡海底的“黑石号”商船在珊瑚丛中睁开惺忪睡眼,那些深埋地下的青花瓷盘正悄然诉说着一个被遗忘千年的秘密。

从巩义窑炉膛里跃动的火焰,到爪哇海峡深处的珊瑚迷宫,唐青花以瓷为纸、钴为墨,在欧亚大陆架起一座跨越时空的审美之桥。5月23日,来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听唐青花瓷讲述它们的故事。

唐青花的诞生:丝绸之路的文明瑰宝

如果说唐代的盛世如同一幅开放包容的锦绣画卷,丝绸之路则是这幅画卷中最耀眼的金线。在这条横贯亚欧的贸易动脉上,驼铃声声与海浪阵阵交织,中国的瓷器、丝绸与异域的香料、宝石在此交汇,编织出人类文明史上最璀璨的篇章。而唐青花的诞生,正是这场文明对话的结晶。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唐青花以钴作为着色剂运用于陶瓷之上。根据化学分析,唐青花的色料为低锰型钴蓝,与我国所产的高锰型钴蓝料不同,而与西亚地区出土的钴蓝属于同一类型,因此唐青花和唐三彩所用的钴蓝应该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亚地区输入的。

扬州港的繁忙码头上,装载着青花瓷器的商船扬帆起航,它们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驶向波斯湾,将中国匠人的巧思与异域风情的需求完美融合,搭建起亚欧大陆沟通的桥梁。

青花残片

沉船“黑石号”:海底封存的丝路密码

1998年,印尼勿里洞岛海域的珊瑚礁间,沉睡千年的“黑石号”商船重见天日。这艘9世纪的阿拉伯商船,载着约67000件中国珍宝,包括3件唐青花瓷盘及一件刻有“宝历二年(826年)七月十六日”的长沙窑彩绘瓷碗,如同一个凝固的时空胶囊,将那一段历史完整留存。

那件刻有明确时间的长沙窑瓷碗,将沉船时间锁定在公元826年。从扬州港满载唐青花与越窑秘色瓷启航,穿越南海的惊涛骇浪,却在爪哇海峡遭遇不测。当打捞人员捧起那些青花瓷盘时,仿佛触摸到了海上丝绸之路最炽热的脉搏——每一道钴蓝纹路都是跨文明对话的笔迹,每片瓷釉下都封印着盛唐的开放气度。

其中3件完整的唐青花瓷盘惊艳世界:瓷盘中心的菱形花叶纹如伊斯兰建筑的穹顶图案,边缘的棕榈叶纹则让人联想到波斯地毯的精巧,钴蓝料在窑变中流淌出的神秘光泽,诉说着海上贸易的往事。这些漂洋过海的东方瑰宝,故乡正是郑州巩义窑唐青花。

青花残片

巩义窑:唐青花的摇篮

中原腹地郑州巩义市的山岭间,黄冶窑与白河窑的遗址是古代劳动人民书写的传奇,揭开了唐青花的身世之谜。

巩义窑是古代巩义地区窑场总称,以黄冶窑、白河窑为代表。北魏创烧青瓷、白瓷,隋代技艺成熟,唐代达到鼎盛,主烧白瓷,兼烧三彩、绞胎和青花瓷器,宋金后渐衰。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白河窑、黄冶窑窑址;2002-2004年,黄冶窑遗址出土瓷器、三彩、白釉绿彩器皿和各类窑具等遗物3000多件,并在唐代中晚期文化层中出土了一些白釉蓝彩器和胎质纯净的唐青花残片;2005-2008年,白河窑遗址首次发现了烧制白瓷和青瓷的北魏窑炉及其产品,出土了唐代青花瓷器和唐三彩马俑……

青花残片

这些深埋千年的证据链显示:巩义窑不仅首创了“类银似雪”的白瓷,更在唐代将钴蓝料与高温釉下彩技术结合,让青花瓷在唐三彩的绚丽之外,开辟出素雅与华美并存的审美新境。

窑址出土的青花瓷片,胎质如凝脂般细腻,钴料发色如夜空深邃,与“黑石号”沉船珍宝的胎釉特征完全一致,彻底坐实了巩义窑作为唐青花瓷发源地的历史地位。当考古学家在窑炉遗迹旁拼合起残破的青花瓷片时,仿佛重现了盛唐工匠调配钴料、勾画纹样的场景——他们或许不曾想到,这些蓝白相间的器皿将穿越时空,成为丝路文明交融的永恒见证。

5月23日至8月31日,“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将在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持续展出。这一次,让我们走进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凝视黄河岸边的唐代窑火。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