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二七区建中街街道交通路社区的小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邻里半月谈”正热闹进行。居民围坐成圈,你一言我一语,让社区治理的“关键小事”在轻松氛围中渐次破题。这个融合“枫桥经验”与“浦江经验”的基层协商平台,正成为居民家门口的“解忧驿站”。
今年以来,交通路社区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构建起“1+4+N”多元治理平台——“1”是党建引领,“4”指民警、律师、法官、民调员“四员”联动,“N”涵盖物业、自管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平台通过线上网格化小程序与线下“三诊”工作法(日常坐诊、定期巡诊、集中会诊)结合,实现“全天候”民意收集与预警分析。数字化赋能下,社区已累计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120余件,其中既有电梯加装、供暖改造等民生工程,也包括老旧楼院安全隐患整治等治理难题。
在政通路53号院电梯加装工程中,平台邀请法律顾问、施工方与居民面对面协商,妥善化解低层住户采光补偿、施工噪声等矛盾,推动工程顺利落地。供暖设施改造期间,社区组建由老党员、热心居民组成的协调小组,逐户走访收集意见,最终促成改造方案全票通过。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更形成了“需求搜集—协商分流—接单办理—评估反馈”的闭环服务机制。
为激活居民自治活力,社区推行“楼长轮值制”与“新旧楼长传帮带”机制,培育出15支自治队伍,推动20项民生微实事落地:从点亮楼院路灯、更换50年楼道玻璃,到安装安全摄像头,居民满意度达95%。如今,“大家事大家议、公共事共同管”的自治氛围日益浓厚,社区基金、非公企业联盟等创新举措,更让辖区资源“握指成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有事到半月谈,坐下聊办法”已成为居民共识。这个看似“柔软”的协商平台,实则以“双向联动”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既通过群众自治激发内生动力,又以相关部门主动下沉服务推动问题解决。下一步,交通路社区将持续深化平台建设,让共治之花在基层治理土壤中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记者 朱翔宇 通讯员 翟若彤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