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关于论文AI率“亮红灯”的帖子引发热议。

据媒体报道,近期,多所高校宣布在论文考核中引入AIGC(AI生成内容)检测。但有网友反映,毕业论文中原创内容经一些AIGC系统检测后,常被指出AI生成内容比例过高。还有网友将《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名人名篇输入检测系统,发现AI率超过50%,由此引发质疑。

北京晚报:实质是查重机制不尽合理

论文查重遭诟病,表面上是AI查重过于机械;实质上是查重机制不尽合理。论文查重系统运行,离不开提供技术支持的平台,离不开制定标准的学校。受技术限制,查重系统本就容易“误判”“漏判”,如果提供查重的数据库平台还存在垄断或者靠卖查重报告牟利,自然不会轻易改变算法,甚至还会故意提高查重率。如果学校过于依赖查重结果,不断提高毕业论文查重标准,甚至用这一技术手段一刀切判定学生论文质量,对并未抄袭的毕业生显然不公平。

潮新闻:使用AI但不能被牵着鼻子走

AI是新生事物,其所带来的不仅有新变革,也有新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社会大概率会手忙脚乱或者无从下手,就会习惯性套用现成的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但现实中哪有那么多一劳永逸的方法,结果根本“不适配”,最后只会“一地鸡毛”。“AI率”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怎么办?还是应该跳脱出惯性思维,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桎梏。面对“AI造论文”泛滥的新课题,至少在当下阶段,对高校而言,就不能被牵着鼻子走,要避免陷入“唯AI率”的现实误区。“AI率”的指标当然可以有,但顶多是参考性质的,而非决定性质的。

澎湃新闻:对学术本真的追求不能变

技术变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面对AI带来的挑战,高校的论文检测标准和技术需要与时俱进,构建动态适应的评价体系。学术诚信的核心是“原创性贡献”,而非“语言风格”是否像人类;应回归学术评价本质,强化对研究设计、数据逻辑、观点创新的实质审查,让“思想含金量”取代“AI相似度”,成为衡量评判的核心指标。从“查重时代”到“AI检测时代”,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对学术本真的追求。唯有让技术回归辅助工具的定位,让学术评价聚焦创新本质,才能在AI浪潮中守住教育的初心。

北京青年报:提升检测准确性与公信力

面对频繁误判的现状,当务之急是提升其检测技术准确性与公信力。相关部门和机构需尽快强化对AI检测技术的规范与监管,一方面健全完善检测标准,构建涵盖技术原理、数据应用、结果评估等全流程的标准化体系,让检测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强化数据治理,通过纳入多元原创语料、运用先进技术校准数据偏差等方式,提升检测模型对语言多样性和领域特性的适配能力。与此同时,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客观性,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利益关联,还应建立常态化的技术审计机制,由第三方机构对检测系统的算法透明度、检测准确性等核心指标进行定期审查,确保检测结果科学可靠。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