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不久,葱茏的郊野泛着丝丝春意,一群身着红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正忙碌在古寨和田野之间,用无人机、RTK测量仪记录着这些院落与古建的点滴。这群身影便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密市普查队。5月8日,记者跟随这群手持专业设备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一起,来到了郑州新密,在村寨与田野度过了收获满满的一天。

四合深院存古韵

鼎盛时期青砖小瓦房数百间、三进或四进院达25处、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500年前的“深宅大院”,能给今天的人们怎样的震撼?在新密市刘寨镇吕楼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吕楼古寨,在吕氏族人和当地村民的保护中,其规模与古色仍可见一斑。

迈入吕楼古寨,院落之间错落有致,古桥古井,青砖大瓦被河流与山野包围,从远处眺望,修旧如旧的古寨布局一览无余。“这是道光元年重修的院落,正门上雕有麒麟,左边浮雕有日,右边浮雕有月,寄托着当时院落主人与日月同辉的幻想。”在当地村民吕景明的介绍中,普查队员由面到点,从过去到现在,将文物普查工作不断推进落实。

“这片院落,起于明,盛于清,并在乾隆时期达到巅峰。”边走边说,吕景明在普查队员的声声请教中化身成了“科普向导”,将这里的历史娓娓道来。据记者了解,吕楼古寨作为存在百年的建筑群,不仅能够满足一个家族的起居生活,还具有防御保护的作用,其院落设计不仅承载着明清时期住宅建筑的设计文化,也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2016年,吕楼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拉开古村落修缮保护的序幕。如今,在文物保护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步推动下,吕楼古寨不仅完成了抢救性修复,还完善了标志性牌坊、河道治理等建设提升工作,并将在未来融入刘寨镇“文旅+农旅”规划,让古寨焕新生,逐步打造属于这片区域的文化旅游“新名片”。

古庙药韵传四方

新密作为岐黄文化发祥地,自古便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黄帝与岐伯曾在这里研创《黄帝内经》,这里既是黄帝活动核心区,也存在不少岐伯遗迹集群。在后人对当地中医文化传承发扬过程中,一位被称为“洪山真人”的中医,因其医德高尚,逐渐收获了当地百姓的崇敬与喜爱,为纪念他修建的洪山庙,如今已成为当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者了解,洪山庙(又名普济观)位于新密市东南25公里大隗镇陈庄村,因背依洪山土岭所建,且庙中所供奉者为宋代中州神医洪山真人,故名洪山庙。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记者随普查队员来到庙宇正殿,正前方四根龙纹石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石柱上,一条条青龙绕柱盘踞,色彩鲜艳,雕工精湛,经调查队员多方了解后才得知,这些精美石柱是由明朝时期周边“善人”捐助修建,来表达对生活吉祥如意的期盼。

随着文物普查工作的不断深入,更多尘封在庙宇之间的历史随之浮出水面。“后来,来自不同地区的药材商人,纷纷在各地修建‘洪山庙’,来表达对‘洪山真人’的崇敬之情。”当地村民告诉记者,随着中医文化的跨区域交流,人们纷纷在河南、安徽、四川等地修建类似庙宇,来表达对身体健康、去病消灾的祈愿,大隗镇的这座洪山庙,也成为了传承中医药文化,进行药材交易的源头区域。

协力同心做保护

文物普查工作,不但要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追踪记录,也要对未被登记的文物进行测量保护。工作繁忙时,不仅需要普查队员亲力亲为,还离不开当地村民的积极配合。在新密马武寨村,村民们自愿集资修缮重建的“文昌阁”,成为了当地群众和普查队员协同保护文物的佳例。

“上面的对联都是我写的,两个月的修缮时间我全程参与。”站在文昌阁旁,村民杨治国说,这座明末清初的古建筑,在2023年时已经破败不堪,它承载了乡亲们对人才的渴望,我们希望它能够将它一直保留。不久,在乡亲们的自发努力下,水泥铺路、砖瓦重砌、周边环境焕然一新,这座文昌阁又屹立在了原野麦田。

“我们通过广泛发动群众,从退休的老教师、老村干部到文物爱好者,形成了文物普查的有力团队。”新密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建功说,文物普查工作离不开广大村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正是村民与普查队员的协同努力,才保证了普查工作精准、高效推动落实,才能让散落在新密多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修缮保护。

如今,随着普查队深入乡村、社区,走访当地老人,查阅地方文献档案,广泛收集线索,连续攻坚克难,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密市普查队已全部完成三普数据881处的不可移动文物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62处,新密市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记者了解,下一步,普查工作将继续集中精力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新发现调查工作,形成《不可移动文物新发现专家意见汇编》。对已初步登记的新发现点位进行二次复核,重点核查信息准确性、文物保存现状及周边环境情况,确保数据真实可靠,高质量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正观新闻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 文/图)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