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郑州】——2025“首季奋进路”系列报道
金融“活水”惠民企
开栏的话
今年一季度,随着多项政策措施持续发力显效,郑州经济延续稳中有进态势,生产供给稳中有升、市场需求持续回暖、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平稳开局。
郑州日报今起推出【看见郑州】——2025“首季奋进路”系列报道,从行业亮点、政策发力、企业发展等多角度记录城市的经济发展活力与奋进新貌,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奋战二季度、实现“双过半”。
今年一季度,郑州金融领域彰显蓬勃活力。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完成408亿元,同比增长4%。截至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其中,存款余额34484.4亿元,同比增长9.4%;贷款余额41403.1亿元,同比增长8.1%。这些数据不仅是郑州金融业稳健发展的见证,更凸显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
疏通小微企业融资“经络”
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在稳增长、促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季度,郑州打出金融“组合拳”,深入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简化贷款流程,向总行争取普惠授信业务的风险审批权限下放,进一步优化尽职免责管理办法,与区县(市)紧密对接开展前置性预审,建立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提高融资效率。目前,21家驻郑金融机构已全部建立融资项目快速绿色通道。
同时,引导驻郑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和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及农户经营性贷款,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债务人,提前开展贷款调查和评审,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做到应续尽续。
建设银行进一步下调普惠信用类、抵押类贷款利率;兴业银行实施差异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定价补贴期限由投放后首年调整为三年……在减费让利方面,郑州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减费让利,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对清单内企业给予权限内最低利率。
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中受益。截至4月30日,郑州市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申报数29.64万户,推荐数23.98万户,授信数22.08万户,三项指标排名均为全省第一。自开展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以来,截至4月30日,全市21家主要金融机构累计授信18.44万户、2429.91亿元,累计放款17.17万户、2082.59亿元。
资本市场“郑州板块”再扩容
在企业上市的赛道上,郑州市今年一季度迎来耀眼的“开门红”。蜜雪冰城于3月3日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首发募资净额为32.91亿港元。企业在公开发售环节融资认购倍数达到5258.21倍,认购金额达1.82万亿港元,创下了港股市场新股认购纪录。截至5月7日收盘,蜜雪集团总市值达1920.87亿港元,是郑州首家市值突破千亿的上市公司,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郑州资本市场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近年来,郑州不断完善企业上市培育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等,为企业上市提供全方位“保驾护航”。蜜雪冰城的成功上市,为众多企业增强了上市信心。目前,郑州市全市共有上市公司61家,在河南证监局辅导企业12家,境外上市后备企业达到25家。
金融平台服务质效提升
作为郑州普惠性的金融服务平台,“郑好融”平台在一季度不断创新升级,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该平台精准捕捉市场需求与企业发展痛点,携手相关部门与各大金融机构,在一季度推出了一系列贴合企业实际的新专区、新产品。
“郑科贷”与“郑好融”合体,整合郑州市科技信贷资源,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上线制造业产品专区,聚焦制造行业,为其量身定制多款金融产品;上线市场监管金融服务专区,结合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特点,推出一系列金融产品与保险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系列产品更是让企业的“智力成果”转化为“真金白银”,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截至5月7日,“郑好融”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达109.2万户,116家金融机构入驻,发布259项金融产品,解决融资需求超3.6万笔,授信金额759.96亿元,为郑州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下一步,郑州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将积极促进金融业关键指标持续向好发展,加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落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郑州市科技创新、20条重点产业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力度,为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金融智慧和力量。
记者 安欣欣
编辑: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