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新闻报道,发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五一’期间开放的几个考古工地都准备了特色活动。孩子对扎染特别感兴趣,除了考古体验,扎染也是我们选择来青台遗址的重要原因。”5月3日的青台遗址,微风轻拂,鸟语花香,来自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带孩子前来游玩的刘女士一到现场,便报名参加了“布满好个春”扎染体验活动。
扎染,古称“扎缬”或“绞缬”,是一种极为独特的传统染色工艺。其原理是通过结扎织物的局部,使这部分在染色过程中免受染料浸染,从而形成独特的图案。扎染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最初主要应用于服饰染色。到了唐代,扎染发展至鼎盛阶段;宋代时,扎染纹饰愈发丰富多样,几何图案风靡一时,同时还涌现出花鸟、人物等大幅题材的作品。
“本次扎染体验活动的灵感,来源于青台遗址出土的重要代表文物丝织品。游客可以免费领取材料参加体验,完成制作后还能把自己的作品带走留作纪念。”在“布满好个春”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向游客热情讲解活动背后的深意:“从丝织品到扎染工艺品,虽然物品的材质和工艺有所变化,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历史文明始终不变。”
远古时期,人们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巧妙地利用蚕丝、棉麻等天然纤维捆绑,进而浸染,借助扎结形成的遮挡效果,在织物上绘制出绚烂多彩的图案。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古代人民智慧与自然之美的完美交融。扎染技艺变化无穷,拥有超过百种各具特色的技巧。奇妙的是,每一个扎结在染色后所形成的花纹都各不相同,正如“一花一世界” 所描述的那样,每一朵花都有其独特的神韵,每一件扎染作品也都蕴含着独一无二的魅力。
活动现场,游客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将布料叠成不同形状,仔细捆扎部分区域后进行染色。当解开绳索,原本被“保护”起来的区域呈现出浅淡青白色调,与周围的深色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巧妙地勾勒出花鸟虫鱼等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每一件作品都堪称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些意想不到的美丽画面,不时引得现场游客发出阵阵惊呼。
“我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来到青台遗址,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活动中,游客丹妮一边手把手教女儿如何捆扎、上色,一边向女儿讲述“丝绸之源”的起源历史。丹妮毫不掩饰自己对青台遗址的喜爱:“这里出土了中国目前最早的丝织品,对我来说,青台遗址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在这里体验扎染制作,让我有一种致敬仰韶先民的虔诚。”
这个“五一”,在青台遗址参加“布满好个春”扎染体验活动,游客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从养蚕缫丝到非遗扎染的纺织工艺变迁,也从全新的角度领略到青台遗址作为中国最早丝绸出土地的厚重历史底蕴。
(正观新闻记者 左丽慧)
编辑:张晓璐
统筹: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