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褪色,继续发光热。”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75岁的白发“网红”周慧玲却是个例外。
2024年12月31日,周慧玲迎来了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作为受表彰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代表,她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周慧玲有小学、中学、大学42年学校从教经历,以及21年家庭教育、15年社区教育、55年青少年教育、12年主题教育探索与实践。她开过1100多场线下讲座,触达100多万听众,她还走遍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设“教育专场”,接听电话咨询16000多个,线上平台粉丝超过300万,“家教良方”视频播放量逾4亿……周慧玲“五栖”教育数十载,其谆谆教诲,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2025年春节档“合家欢”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超146亿票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全球影史第7。影片中亲子代际关系——李靖夫妇的“溺爱与责罚”、敖丙父亲敖光的“经验权威”、申公豹家族的“言传身教”,也引起了周慧玲的关注和共鸣。
3月初,正观新闻记者专访郑州市关工委副主任周慧玲,以《哪吒2》中的三对亲子关系为镜,听她谈谈家庭教育的心得及建议。
精神上不控制,生活上不包办,物质上不纵容,行为上不放任
正观新闻记者:电影第一对亲子李靖夫妇与哪吒,李靖的“苛责”与殷夫人的“溺爱”形成鲜明对比,您如何看待这两种极端?如何在“爱”与“罚”之中找到平衡与取舍?
周慧玲:《哪吒2》是我和外孙女一起看的。从小我就对哪吒闹海印象深刻,这次电影里“新哪吒”我也很喜欢。
电影里李靖想用乾坤圈束缚哪吒,把他关屋里不许出来,这是强迫性地掌控、管制;殷夫人是无限宠溺,无限满足,是一种溺爱,这两种都太极端,都不可取。
我的教育秘诀是“不管不惯”,精神上不控制,生活上不包办,物质上不纵容,行为上不放任。李靖在精神上控制孩子,实施“禁足”“监控”,这会扼杀孩子的探索欲望和灵性,让孩子失去创造力,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有创造力。而殷夫人在行为上放任、物质上纵容、生活上包办,这样对孩子成长也不利,可能会成为家里家外的“小霸王”惹是生非,害人害己;也可能只会“窝里横”成为“妈宝男”,无法独立生存。
小时候被管得太严的孩子,青春期容易反抗,但家长要欣赏孩子的反抗,这说明孩子有了做自己的欲望。其实青春期不是必然反叛,青春前期如果让孩子实现自我,不控制、不包办,孩子到青春期就不会过度反叛。也不要一切事情都由着孩子,惯着他,这会让孩子以为世界是理所应当地围着他转,以后遇到一点挫折,都会让他觉得自己的“主人公”身份受到挑战,甚至屈辱,就可能惹出祸来,或者一蹶不振——这种“包办式”关爱,本质上是对孩子生命力的阉割。
周慧玲(前排左一)在组织社区活动
不要让孩子成为提线木偶,权威经验也需随时代更新
正观新闻记者:敖光对儿子敖丙可谓真正的“望子成龙”,让他背负上“全族的期望”,严格要求他按照自己的“父辈权威经验”行事,这在中式家庭教育里非常普遍。请谈谈当下语境,您如何解读这种“权威经验”?
周慧玲:我们常说孝敬父母,要孝顺,具体是,孝敬首先要承认父母的身份。心中对父母将你带来人世间而感到感激。其次要悦纳自己的生存环境,“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不抱怨、不厌弃。做到孝顺和孝敬,就是遵循了做人做事的法则,也就是“道”。道德不是空泛的,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喝水不能浪费,这就是道德的体现。
我带郑州少林武术表演团去美国表演时,孩子们浪费饮料,被组织者指责,我特别羞愧。从那以后,我时刻注意这些细节,也教育孩子要养成好习惯。教育就藏在生活点滴里,比如别人问“贵姓”,要先免去“贵”字回答,这都是生活中的教育。
顺,不是一味顺从,而是不要用伤害父母的方式反抗,不要在语言和情绪上对抗。比如父母说什么,先应和着,心里要有自己的主见,清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孝顺孝顺,要孝也要顺,顺从父母意愿,但不是盲从。比如天冷让你穿秋裤、少熬夜、多吃蔬菜、多运动这种非原则性问题,你就要顺着父母,去做。但大是大非,人生选择上自己要有主见,不能一味听从,否则,你就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难当大任。
父母的终极任务,是帮助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成为“他自己”,“点燃”他的生命自觉,这才是他的永动机。我们都期望自己的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你复刻自己的意志,让孩子成为你的“提线木偶”,这样的孩子,不仅不会超过你,甚至会远远不如你,那你就不要抱怨了,线在你手里牵着呢。现实中家长要学会说三句话:“这事我不懂,但支持你试试”“需要时我永远在”“一次失败没关系,父母陪你再来一次”。
过去“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对的,那放在今天当然不妥。父母的经验并非全对,父母亦需要跟上时代脚步,不断更新自己,过去那套旧方法放在当下很多是行不通的,更不用说具备权威性了。
周慧玲爱好乒乓球,曾获郑州市老年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
孩子成长过程中,看父母做什么比听父母说什么更重要
正观新闻记者:申公豹父亲白须尚勤勉自持,以身作则,他教育出的申公豹、申小豹兄弟二人,刻苦用功,有所成就。这种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周慧玲:我们常说“点燃了斗志”,孩子的斗志是怎么被点燃的?就是他看到了父母那样做。优秀的行为习惯,自然会影响到孩子,使他发自内心地、自觉地想去那样做,或成为那样的人。孩子成长过程中,看父母做什么比听父母说什么更重要。第一是做给孩子看。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得先做到。比如想让儿子爱读书,家里就得有书柜,父亲自己就要喜欢读书。想让女儿成为淑女,妈妈就要先做一个淑女。
第二是陪着孩子玩。玩就是学习,孩子在玩耍中锻炼动手能力,手巧心灵。这就是寓教于乐,还能增进亲子感情,促进了解,这比一直念叨、吵骂管用,否则说得再多,都是停留在嘴上的功夫,孩子也不愿意听,你还觉得自己白费口舌,其实是路子不对。
第三是带着孩子干,孩子模仿能力强,跟着家长做事能学到很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最后才是给孩子讲道理,但讲的道理得符合规律,不能是自己的偏见或过时的观念。
正观新闻记者:您今年75岁了,接下来还有什么新计划吗?
周慧玲:今后,我会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丰富多彩。如果有听众需求,就继续在三尺讲台上发点微光,继续把“家教良方”送到千家万户。不外出的时候就和社区的老同志们一起每天打打乒乓球、唱唱歌、朗诵诗文,带领社区的孩子们参加节庆活动、搞社会实践、为邻里服务、为社区服务、为物业服务、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其实就是四个字,好好生活!
统筹:石闯
编辑:梁宸瑜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