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碧波三千里,川流不息,润泽沿岸民生。

2024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10周年。6月5日至6月7日,河南省委网信办、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举办以“一泓碧波只此青绿——南水北调看发展”为主题的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记者随采访团一起走进南阳、焦作和郑州,用脚步丈量十年来沿线地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成果,用笔尖记录“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河南担当。

采访团抵达的第一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南阳市淅川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输水量近650亿立方米相当于4400多个西湖

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大坝上,记者举目远眺,水天一色,浩渺无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2014年12月12日,渠首开闸放水以来,汩汩丹江水一路北上从不停歇,15天后注入北京团城湖,为京津冀豫沿线26座城市200多个县市区输水近650亿立方米,相当于4400多个西湖,直接受益人口超1亿人。

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水质安全最关键。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第一“哨所”,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简称“渠首中心”)紧盯库区水质安全,精准分析研判丹江口水库及其支流水质变化趋势,及时预警处置异常监测信息,确保“不让一滴污染水进入丹江口水库”。

“完成一次水质监测,第一步就是采集水样。”渠首中心副主任黄进介绍,在丹江口水库库区,一共有21个水质手工监测点位和14个水质自动监测点位,分别在环库区以及丹江河、老灌河、淇河3条入库河流上。

渠首中心每月会派出5组人员进行人工采样,并对水样进行109项因子全分析人工检测,自动监测点位则会每4小时上传一次数据。

截至目前,渠首中心已累计出具人工监测数据10万多个,上报自动站数据450余万个,出水口陶岔水质全部保持在地表水二类水及以上标准,满足供水要求。

此外,淅川还在各乡镇建立了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在马蹬镇马家村,一个占地约10亩、日处理能力达1000吨的污泥处理厂正在运行。

“我们的出厂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I级A标准,排入紫气河后汇入丹江口水库。”南阳首创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公维介绍。

一泓碧波三千里,为北方地区带来“活水”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生态修复的契机,更借此助力南阳淅川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汤山公园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南畔,占地面积约5000亩,于2020年10月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一个以移民文化为主体,集科普、教育、观光、旅游、水源涵养为一体的山水公园。

据了解,淅川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区域曾高达125万亩,主要分布在丹江口库区周围,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淅川县九重江山文旅公司讲解员鲁亚楠介绍,在成为景色亮丽的公园前,这片区域原为修建拦河坝和水泥厂的采石场,曾面临山体破坏、岩石裸露、土壤贫瘠、植被稀少等问题,给库区水质安全保护吹响了“警哨”。

为守好一库碧水,2019年9月,淅川组织实施汤山区域综合开发项目,投资6个多亿,修复矿口和整治梯田800余亩,造林绿化1800亩,修建主次干道16条,还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移民纪念馆、迎宾广场、湿地科普馆、浮雕广场、九重阁等配套服务设施。

绿化方面,淅川县每年以10万亩左右的速度推进造林绿化,高标准完成石漠化治理38.2万亩,环库区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至现在的61.7%。

汤山脚下的武店村,也借生态修复找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河南省委组织部驻武店村第一书记刘强介绍,因为村子就在丹江口水库旁,所以一切以水质安全为第一要务,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办法,在这里行不通。

现如今的武店村,已经建成千亩突尼斯软籽石榴果园、汤山渔村农家乐民宿等,正在推进饼干加工车间和包装饮用水车间建设,在群众收入和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

(来源:河南商报)


编辑:刘婷婷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