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之路》讲述了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朱元璋五位帝王打江山的故事。书中以《史记》《资治通鉴》为依据,把建立新王朝比作创业,分析五位帝王的出身、性格、战略偏好、业余爱好、个人优势和劣势、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通过剖析帝王的抉择,来解读历史和人性。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与其说是“天命”,不如说是“人心”。从五位理想各异的大英雄的成长经历中,读者一定能读出共鸣、读到经验教训。本书属于“故事里的中国”系列。
《帝王之路》,公孙策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从小和尚到“吴国公”:朱元璋复制项羽、刘邦、刘秀、曹操的成功经验
说不接受诏命,是表态不愿屈居郭天叙之下,却没有脱离红巾军的意思,因此朱元璋的旗帜仍然用小明王的国号“宋”,公文也用小明王的年号“龙凤”,这些都是遵循最高原则“低调壮大”的必要措施。
当时的情况:刘福通领导下的宋军攻下了开封,定为京师,傀儡小明王韩林儿安坐龙椅,派出三路大军对元朝政府发动总攻,攻下了今天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辽东一带,甚至进入高句丽,只没能攻进大都(今北京)。元朝已经令不出大都,可是宋军也耗尽力量,南方的义军多半安于割据,不求开展,给了朱元璋极好的机会。
朱元璋的号召力提升,和州的军队多了,粮食渐渐紧张,于是他将目标指向太平(今安徽当涂县),那附近都是产米区。可是太平跟和阳隔着一条大江(长江),过江得有上千艘船只才济得了事,奈何朱元璋手下却没有水军。
或许那就是“天命” ——巢湖一带的豪族俞姓、廖姓聚集了附近渔民自保,以水寇李扒头为统帅,泊船连寨,有千余艘大小船只,超过万人的水上武力。这支力量受到红巾军左君弼(非小明王系统)的攻击,连番败阵,李扒头派人前来和州,跟朱元璋通款曲。朱元璋亲自去到巢湖,劝他们“与其死守挨打,不如结伙渡江”,于是趁着梅雨季连下二十多天雨,“河坑尽平”,大小船只悉数到达和州。
有了水军,朱元璋(当时仍打着宋军旗号)舳舻齐发,乘风渡江,在采石与元兵遭遇,常遇春当时刚刚加入打第一仗,“挺戈跃而上,守者披靡”,诸军鼓勇跟进,攻克采石,缘江堡垒纷纷归附。
宋军士卒看见粮食牲口,抢都来不及,口中嚷嚷着要将之搬回和州。朱元璋见状,跟徐达商议后,将船缆绳通通斫断,推入江流,霎时江边空无一船,诸军士慌乱叫苦。
朱元璋下令:“前面是太平府,子女玉帛无所不有,攻下任尔取用。”军士于是个个奋勇争先,两天后攻下太平城。
大军进城时,李善长已经在城门口张贴告示,严禁掳掠,违者斩首。斩了一个小兵之后,全军肃然,可是又担心军心不稳,教城内富户捐出金银财帛,分给将士。然后在庆功宴上将李扒头灌醉,捆住手脚,推入江中,完全掌握水军。
觇
红巾军起于苏北,攻城略地也多往北发展,基本上都是“陆军”,而濠州城内“一个池塘五只龙”的困局,正源自他们都是“旱龙”,所以没有能力渡过长江往江南发展。
朱元璋有了水军之后,竞争力立即超越了濠州五大帅,这是他脱颖而出的关键。
然而,朱元璋不愿留在濠州与诸帅搅和,却接受了巢湖的水泊草寇,又是什么考量?简单说,就是“竞争力”——有了水军,他就有能力渡江,有能力参与江南鱼米之乡的逐鹿大赛。后来的发展完全印证了这一点。
太平城耆老出城迎接朱元璋,其中有一位饱学之士陶安,朱元璋问他:“我想要攻取金陵,你的看法如何?”陶安说:“金陵是帝王之都,形势龙盘虎踞,又有长江之险,占据金陵,然后攻取四方,无往不克,那正是老天资助你的礼物啊!”(今天的南京当时官方名称是“集庆”,可是史书记载紊乱,称集庆、金陵、建康不一。)
这边还在商议要攻集庆,那边元兵已经攻来。青军(元朝政府花钱招募的佣兵,制服青色,官方称之为“义军”)元帅陈埜先跟大将康茂才水路分道兵临太平城下,朱元璋自己督战守城,事先命徐达到城外预设埋伏,内外夹击之下,陈埜先兵败被俘。朱元璋释放他,要他写信招降青军,隔天青军通通改为红色旗帜及头巾,然后朱元璋跟陈埜先讲好合攻集庆城,让他率领军队回去。其实,陈埜先并不是诚心归附,而朱元璋也明白。
宋军如期攻打集庆,陈埜先跟元兵统帅福寿联合,在秦淮河畔夹击宋军,宋军大败,郭天叙跟张天祐都战死——朱元璋借刀杀人成功。而陈埜先则在追击宋军时,被恨他的反元乡民偷袭刺死,朱元璋率军回到太平,将士家属则被送回和州。
隔年春天,朱元璋水陆并进再攻集庆,陈埜先的儿子陈兆先率领陈埜先旧部屯驻城外,才一接战就败阵投降,朱元璋释放陈兆先,并且选择陈兆先的部下五百人纳入麾下。那五百人都惶惧不安,朱元璋下令,当天夜里由他们负责自己的宿卫,环绕主帅帐篷四周的帐篷里,都是陈兆先的部下,原本的近卫都睡到外围帐篷。主帅帐篷里只有冯国用一人相伴,朱元璋本人卸下战甲,安寝直到天明,于是所有人都不再惶惧了。
集庆城顺利攻破,元兵统帅福寿战死,陈埜先手下大将康茂才率众来归。朱元璋将集庆改名应天府,取“上应天命”的意思,并召集地方父老讲话,说:“元朝失政,生民涂炭,我来是为民除害。你们各守原本职业,不必担心。贤能君子愿意相随立功者,我会礼遇重用;原本不好的法令,一律废除。”
赞
本章写到这里,从朱元璋身上看到本书前面很多人的影子:
砍断船缆让军士没有退路,有项羽“破釜沉舟”的影子。
用“前面太平城有的是子女玉帛”激励士气,有曹操“望梅止渴”的影子。
卸甲安枕由降卒宿卫,有刘秀“推心置腹”的影子。
召集父老讲话,尽除元朝苛法,有刘邦“约法三章”的影子。
于是印证了前章说的,虽然朱元璋是小沙弥投军,可是他人在军中却看了很多书,学到这些开创大业的前人故事。更由于他胸怀大志,在状况需要时,能将这些成功的作为,复制到自己的事业上。
拿下集庆之后,朱元璋派出将领攻取周边诸县,扩大势力范围,陆续建置镇江府、广兴府等,接受诸将推举为“吴国公”,建立政府。
当时的起义军,稍有规模就称王、称帝,为什么朱元璋只称“公”?
因为有一个人给了他一个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也就是将应天府修筑成为敌人攻不下的城池,积聚足够打天下的粮草(只要粮草足,不愁没兵源),同时不急着称王,以免树大招风。这个建议符合朱元璋最初的“低调壮大”原则,而且更清楚、易记且具体。
提这个建议的名叫朱升,曾经在元朝做过学士的官,朱元璋在攻下徽州时,派人请来朱升当面请益。另一位当过元朝官的是刘基(刘伯温),朱元璋在平定浙江过程中,派人致函并重金礼聘之。跟刘基同时受聘的是宋濂,后来官居知制诰(帮皇帝起草诏书)——朱元璋在应天说的“贤能君子愿意相随立功者,我会礼遇重用”不是场面话。
(作者 公孙策 来源 文汇报)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