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当中的李白是什么样的呢?那个浪漫的诗仙身上,多少有些悲情色彩。

青年时期的李白到全国各地漫游,在出三峡到江陵时,他居然见到了受唐朝三代皇帝崇敬的天台道士司马承祯。这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人)。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司马承祯一见气宇轩昂,资质不凡的李白就已经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李白也为得到司马承祯的欣赏而欢欣鼓舞,写成了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赋中李白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又开始了他访道求仙、十年漫游的生涯。在王屋山阳台宫住持孟大融道士的陪同下,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边塞诗人高适在王屋山游览了三天,只可惜那时司马承祯已经仙逝九年,李白他们再无缘得见了。

不过王屋山还是给三位大诗人留下了神圣而美好的印象,他们坐在阳台宫三清大殿之中品茶交谈,谈司马承祯如何创建阳台宫、如何撰写《坐忘论》,如何用楷、隶、篆书写《道德经》……孟大融道士指着壁上高16尺,长95尺那巨幅壁画说:“这幅壁画,皆依道教经传,创意作图,画中神仙灵鹤、云气飞烟及王屋山形势涧壑,一一毕呈,此乃司马大师所绘。”李白细观壁画,眼前浮现出二十年前在江陵初遇司马承祯作《大鹏赋》的情景,浮现出王屋山川地貌的奇特雄浑景象,感慨万千。当孟大融道士拿出丝娟和笔墨索诗索字之时,李白便挥毫泼墨酣畅淋漓地写下了《上阳台帖》这稀世之宝。

李白这《上阳台帖》,诗书合璧,为旷世奇珍。从诗意境来看气象雄浑非李白莫属。他是站在九天之上看人间,昂首天外观宇宙,能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的诗人。他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这样的诗句。“山高水长,物象千万”表现的是同样的气势。言简意赅,只八个字就把王屋山高耸峻拔之山势,源远流长之水象呈现在读者面前;那“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则表现出面对群山壮丽,碧水长流的大自然只能赞叹,难以表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情景,其中也饱含着对司马承祯大师的仰慕之心情。再从书法艺术上看,也堪称一绝,宋徽宗赞扬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为艺术精品。更难能可贵的是,《上阳台帖》为李白传世手迹唯一真迹,弥足珍贵。

李白为中国第一诗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一生创作多少诗歌,无人知晓,仅《全唐诗》就选入900余首。诗仙和王屋山还真是有不解之缘。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