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航道与港口布局,延伸通江达海水运大通道——6月18日,记者从河南省政府获悉,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22—2035年)》,提出,我省将构建与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
2025年 规划航道通航里程达到2000公里以上
内河航运是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能大、成本低、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的优势,在发展流域经济、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规划》明确,到2025年,规划航道通航里程达到2000公里以上,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达到200公里以上;周口港、信阳港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港口吞吐量达到7000万吨以上(含集装箱30万标箱),初步形成安全畅通、绿色经济、智能高效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
到2035年,规划航道通航里程达到3200公里以上,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达到1000公里以上;形成布局合理、保障有力、量能匹配的港口体系,港口吞吐量达到3亿吨(含集装箱150万标箱以上);基本形成安全畅通、绿色经济、智能高效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
到2050年,规划航道通航里程达到3670公里,港口吞吐量达到4亿吨(含集装箱300万标箱以上),全面建成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
通江达海 河海联运 干支联动 交旅融合
根据《规划》,在航道规划方面,我省将按照“通江达海、河海联运,干支联动、交旅融合”的思路,根据航道功能、技术标准和对城市及产业的带动作用,将航道划分为骨干航道、支线航道和其他航道,形成“一纵三横九支+其他航道”总体布局,规划航道总里程3670公里。
其中,“一纵三横九支”航道1916公里,其他航道1754公里;三级及以上航道1009公里,四级及以下航道2661公里(含旅游航道793公里)。
在港口规划方面,打造布局合理、保障有力、量能匹配的港口体系,围绕港口货运功能形成“2+8”分层次港口布局;依托黄河、大运河河南段适宜河段和库湖区航道,规划建设客运码头。
规划周口港、信阳港为主要港口,高质量提升周口港,形成“一港十区一核心”布局;承接钢铁等产业转移,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申建口岸、综保区等开放平台,服务临港产业集聚发展和新兴临港经济城市建设。
高标准打造信阳港,形成“一港九区一核心”布局;构建“铁公机水”多式联运发展新格局,积极拓展现代物流、综合保税、高端制造等港口服务功能,支撑大别山革命老区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规划郑州、洛阳、南阳、商丘、平顶山、许昌、漯河、驻马店港等8个港口为地区性重要港口,服务本地原材料和产成品水路运输,形成水陆物资转运枢纽,支撑支柱产业发展。
同时,依托黄河、大运河河南段适宜河段和库湖区航道,在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三门峡、济源等地规划一批客运码头,主要功能为保障旅游客运需求。
2025年港口吞吐量达到7000万吨以上
《规划》提出,2022—2025年,重点推进建设淮河、沙颍河、唐河、沱浍河等骨干航道。航道通航里程达到2000公里以上,三级及以上航道达到200公里以上。2025年港口吞吐量达到7000万吨以上(含集装箱30万标箱)。
2026—2035年,升级改造淮河、沙颍河、唐河和沱浍河等航道,加快建设白河、涡河、史灌河、贾鲁河等航道,全面建成“一纵三横九支”航道,航道通航里程达到3200公里以上。2030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亿吨(含集装箱100万标箱以上),2035年港口吞吐量达到3亿吨(含集装箱150万标箱以上)。
正观新闻记者 李娜
编辑:胡昆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