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今年上半年最受关注的古装剧,《梦华录》的播放量已经超过9亿,引发了人们对宋朝文化和风物人情的兴趣与讨论。其实宋朝还有一个非常迷人的地方、就是它的城市建设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现代性特征。宋朝的工商业高度发达,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口超100万,同时期的欧洲城市,却还处于非常早期的发展状态,伦敦人口仅有2万多;宋朝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多个,城市化率超过20%,远超其后的明清两朝,同时期的欧洲仅有巴黎(20多万人口)等少数几个城市人口超10万,城市化率不足5%。当然,在《梦华录》中所呈现的东京,因其主要取景地是襄阳唐城,建筑与庭院多是唐朝风格,城市风貌与历史有出入;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主人公们的活动中一窥宋朝城市的现代性。
?赵盼儿初到东京是在一个夜晚,华灯绚烂、街市繁荣,能够有这样的景象主要源于宋朝对坊市制度的松弛管理以及夜禁制度的逐步放开,近现代城市的雏形就由此出现。此前唐朝的城市布局规整威严,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中形容长安城(今陕西西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长安城的各功能区严格划分并禁止人员随意跨区走动;再加上夜禁制度,使得长安城内的布局与规章只能说是统治阶层所欣赏的一种礼教之美,但对生活在其中的百姓来说,却并不是很方便自由。到了宋朝,宋初时也曾想要恢复唐朝的坊市制度,不过宋朝强大的工商业力量与统治阶层对工商业者相对开明的态度,推动着城市向更为自由的格局发展;夜禁制度在宋朝并未完全废除,但是逐年放松管制、最后也形同虚设。因此在东京的皇城之外,坊市之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模糊,门类繁多的店铺星罗棋布;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一天24小时的在繁华城市中自由活动,欢乐的购物和休闲,这在宋前都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尤其是东京的夜市非常兴盛,赵盼儿开茶坊的马行街,就被宋人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描述为:“马行街者,京师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彼时宋朝工商业服务的对象已经广泛覆盖到了城市中的普通百姓,而此前历朝、即便是盛唐时的工商业服务对象也主要是上层社会,其划时代意义不言而喻。
街市的繁荣,也必然带来各种问题和混乱,需要管理;宋朝专有街道司来负责今天类似城管的职能,并有很多颇为现代的管理方式。比如街道司管理街道卫生和秩序,但是他们并不会无端驱散沿街摆卖的商贩;对于乱建的房屋,采取灵活的处理方式——达官贵人乱建从严处理;而对于民间乱建,一方面设立类似建筑红线的“表木”来控制建设的区域(清明上河图中也有“表木”的描绘),另一方面会综合考虑违建人的生计问题再做是否拆迁的处理。
东京还建设了当时极为先进的给水和消防工程。东京水系发达,城内有汴河、金水河等几条河流穿行,并建有近300条河渠;《梦华录》中的人们就经常在河渠边、河渠上活动。据《宋史》记载,宋真宗时期,引金水河水,“自天波门并皇城至乾元门,历天街,东转缭太庙,……间作方井,宫寺民舍皆得汲用,……京师便之”;形成了官民皆可取用的供水系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消防机构军巡铺(又叫防隅)是在宋仁宗时期成立的。《东京梦华录》中提到东京“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当时东京有一千多人的专业灭火队伍,并配备了水车、水桶、梯子、斧子等多种消防工具。城中高处设有观察点,军巡铺士兵定时巡逻,遍布东京的河渠取水便捷。每遇火灾,都能有专人及时扑灭,不劳百姓。
此外,宋仁宗时期还在全国城市设立广惠仓,建立了城市救助体系(救助乡村的被称为常平仓)。仁宗后的宋朝统治者又陆续出台《居养法》帮助城市残障和鳏寡孤独人员,出台《惠养乞丐法》帮助城市乞丐和流浪人员等,并设立居养院等城市机构救助不同受困人群。原本的官方救助主要是在乡村,城市救助主要靠民间,而始于宋仁宗时期的这种由官方主导、广泛惠及城市贫民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是开先河之举。
纵观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宋朝的城市达到了无法跨越的巅峰,东京汴梁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城市。即便我们今天借着观看《梦华录》的契机回望东京,其现代性与开放性也依然令人惊叹。
(原题为《祈年文潭:当借《梦华录》看看宋朝的城市》 作者 布宜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编辑:梁冰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